□邹晓峰
在科技下乡活动中,特别是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全国各地都相继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送科技下乡活动,使农民朋友在活动现场就学到了许多实用的农科知识。这种适合农民“口味”的农科知识,得到他们的一致点赞。
但笔者日前与一些农民朋友在闲聊中得知,近年来,一些科普部门的确开展了不少科技下乡活动,但不少农民“吃”了这些农业科技“食粮”后,却不能自行消化,存在着记不住、学不会、用不上的现象。问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科技下乡大多时间都比较短,况且都采用灌输式、填鸭式;发放的技术资料中,有些术语字词生僻,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更是看不懂;有些科技人员在讲解相关知识时,过多地使用专业术语,搞得成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还有一些科技下乡活动只局限于赠送书籍、展览图片、发放资料、播放录像、开办讲座等,往往是理论传授多、实际示范少,有的甚至追求场面、搞花架子、流于形式。
笔者试想,要想让农民真正地学到科普实用技术,首先是科技下乡一定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帮助农民能易于接受上,做到多一些乡土味,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农民讲授具有实用价值、操作性强的种植、养殖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其次,要经常深入到田间地头,把讲授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手把手地辅导农民具体操作。最后要有针对性地请当地致富能手介绍生产窍门、解析技术难题、进行技术示范,将农业实用技术送到户,带出更多的科技型农民。若能这样,才能合农民的“口味”,做到学以致用,更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