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 野
11月27日凌晨,台湾艺人高以翔在浙江卫视一节目录制现场晕倒后再也没能醒来。心源性猝死,这一每年在全球死亡病例中占据四分之一的杀手让他35岁的生命戛然而止。
从十二三岁开始健身,热爱篮球、旅行和极限运动,身体素质相对出众的他何以猝然离世?痛心之余有人质疑通宵高强度运动下的节目录制隐患重重,也有人为目击者还原的事发经过感到惋惜:“黄金4分钟”内没有专业的医护人员和急救设备,救护车也因路障没能第一时间到位。或许,足够的健康意识和及时的抢救措施也不能将他的生命挽回,但至少有可能让他有生还的机会。
现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工作越来越忙,运动则越来越少了。于是,“猝死”这个话题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为什么平素看起来健康的人会猝死?面对呼吸、心搏骤停后如何开展急救?如何掌握急救技能? 带着这些问题,近日,记者走访了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主任陈昭喆。
陈昭喆告诉记者,据国家心血管中心统计,我国每年猝死者约有50多万人,且呈现年轻化趋势。猝死的原因有很多方面,由于身体过于劳累直接导致心脏和心脑血管等原因引起的突发性死亡,发病过程是急速发生的心脏停止搏动,导致重要器官,如脑部严重缺血、缺氧,最终导致死亡。猝死发生之前可能没有什么明确的预兆、死因可能也不明确。而且大部分的猝死,从身体感觉不适到死亡的过程时间很短,而且猝死在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中均有发生。
如何预防运动性猝死?陈昭喆说,市民要运动适度,根据身体状况选择适宜的运动以及合适的运动量。有先天性心脏病的不要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中老年人群,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或有抽烟喝酒,运动后会感觉胸闷胸痛,甚至休息时也会胸痛;经常熬夜,或疲劳状态下精神特别兴奋,之后出现心慌、心悸的;不明原因突然晕倒等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就医。
临床收治的猝死患者大多为青壮年,平时看起来很健康,但长期加班、熬夜、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和睡眠等,都可能引发猝死。
冠心病的常见发病人群是中老年人,但近年来患病人群有年轻化趋势。陈昭喆说,由于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少运动等原因,年轻人患有冠心病也不再罕见。值得注意的是,年轻人发生猝死更加突然,有些人平时可能身体很好,体检都没有问题,也可能发生猝死。
“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成活率大于50%。”陈昭喆说,万一发生心脏骤停,需要立马进行心肺复苏。如果病人超过4分钟得不到救治,会导致脑细胞不可逆死亡,超过10分钟就很难救回,又称“生死时速4分钟”。
有研究表明,约90%的猝死发生在医院外,尤其以公共场合为主。而便携的AED好比“傻瓜相机”,可判断患者是否需要电击并自动实施电击除颤,施救者只需打开电源,根据语音提示操作即可。因此,在公共场所广泛配置AED,有助于“第一目击者”尽快实施心肺复苏术和使用AED,为抢救起到决定性作用。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各地政府要把AED的配置纳入急救体系规划建设,把购置、安装、维护AED的费用列入财政预算,同时考虑发动民间组织、公益团体的力量,推动AED在公共场所的普及。
近年来,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大力普及心肺复苏术等院前急救技能,强化公众的急救意识和能力,以提高我市危急病症抢救率,营造公众积极参与急救的社会氛围。其中,该中心坚持每星期长期深入各行业开展以心肺复苏术为核心的急救培训和义诊活动,提升全民对心肺复苏知晓率和实施率,提高公众自救互救水平。
陈昭喆建议,为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人们要戒烟酒、控体重、控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调饮食、调心理、调节奏,即口味清淡,少吃高热量、高胆固醇、高脂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调节情绪,避免大喜大怒、极悲极恐;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工作、生活节奏。
陈昭喆表示,在施行心肺复苏术方面,动作要规范,第一,施救者应在10秒钟之内判断患者是否发生心脏骤停。用双手拍被抢救者的肩膀,并大声呼喊患者,同时应检查被救者有没有呼吸和脉搏。
第二,如果发现被救者意识丧失,施救者应大声呼救,让周围人帮助拨打120急救电话。拨打急救电话时,要在120医生的正确指导下对患者进行施救。
第三,将被救者移动到安全位置,摆放至仰卧体位,方便开展心肺复苏急救。
第四,要正确进行急救,用掌根用力按压患者,靠身体的力量垂直按压胸廓,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次到120次。每进行30次心脏按压后并做人工呼吸,连续5个循环后,判断被救者是否恢复心跳和呼吸。如果没有效果,则继续进行心肺复苏,直到医护人员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