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党建新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做好“党建+” 走好振兴路


——来自浉河区游河乡姚湾村的报道

□本报记者 王凌云

初冬,走进浉河区游河乡姚湾村,千亩葡萄园内一派繁忙景象。园内务工的村民忙着搭架、翻土、修枝……

“通过抓强党建,引进企业、引进平台、引进人才,目前村里有茶叶、山泉水、葡萄园、食用菌、龙虾、苗木等多个产业。去年依据我们独特优质资源——大尖山山泉水,村里成立了大尖山山泉水有限公司,以集体经济专项发展资金60万元与代加工生产方达成合作协议,生产并销售5000多桶符合国家标准的‘出山’牌矿泉水,当年就为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还覆盖了92户贫困群众。”浉河区应急管理局驻姚湾村第一书记毛森介绍道。

姚湾村强党建的第一步是引进创业成功党员姚延军回村担任“领头羊”。“回来之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架桥、整渠,姚湾是大村,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村里发展。这几年我村清淤整改水塘42口、加宽4.6公里村组道路、新修近3公里砂石路、硬化了7.5公里水泥路、村6.5米宽主干道基本完工,还新建了党建文化广场、新修旅游公厕,完成了饮水工程和电视户户通。第二件事就是强队伍,通过发展产业,想方设法让能干事的人留下来!”该村支部书记姚延军思路清晰地介绍。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人才振兴是支撑,组织振兴是堡垒。

“党建+电商平台”,是姚湾村强起来的第二步。该村除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还积极引进了豫信茶叶、鼎盛农业葡萄园、老虎洞食用菌等企业落户,在带动农民务工增收的同时,将因地制宜发展的土特产通过电商平台整合销售,助力了乡村振兴。

“没想到我做的臭豆腐有那么多人喜欢!感谢党的好政策,不仅政策帮扶我,还带动我自食其力。我们人穷志不穷,靠自己也能行!”听到90后姚湾村支委干部、村电商平台负责人何洋洋打来的“下单”电话,63岁的贫困户何世荣喜笑颜开。面对丈夫瘫痪、儿媳离家、孙子留守的困境,何世荣为自己能挣钱而欣喜。

“今年秋季我们利用姚湾特产电商平台,整合贫困户的特色农产品,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在短短30分钟内替贫困户何春芝卖了4000多斤萝卜,不仅解决了农产品销路问题,还让群众能吃到最原始的土特产,一举多得。”毛森边介绍边带领记者参观村部的供销e家电商站点,室内陈列了该村加工筛选后的小香菇、马齿苋、葡萄酒、木耳、蒲公英、芝麻叶、香油、山茶油、野菊花、洋槐蜜、花生油、地皮菜、土鸡蛋等30多种土特产。在11月中旬刚刚结束的全省“驻村第一书记成果展”上,毛森将姚湾村价值500元的“脱贫特产大礼包”带到郑州展销会上,拿下了近2万份意向订单。

电商引来活水,人才带动发展活力。“党建+人才”是姚湾村强起来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我们村‘两委’队伍整合60后、70后、80后、90后四个年龄层的人员,以强党建强产业,以强产业强队伍,以强队伍聚人才,以聚人才再强党建,以强党建再促振兴,已经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毛森介绍道。去年以来,村里新培育两名年轻后备干部,不仅厚植了发展活力,还为党建集聚人才。90后的姚天运是村里后备干部,在外务工后回村发展稻虾共作,长期带动3户贫困群众务工,同时流转300多亩土地带动贫困户增收。

“说实话,发展电商平台以劳务收入提高了工作待遇,帮村里留住了一批年轻干部;而发展特色产业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提高了服务群众的能力,还增加了群众收入,为脱贫攻坚提供产业支撑,还帮村里留住了一些致富能手,这些,都是‘党建+’带来的好处。”提起姚湾村人才、产业、电商等发展优势,毛森笑着总结道。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