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老家的麦收


周亚涛

每年6月,地处华北平原的老家一片金黄,成熟的麦穗随风飘扬,宛如金色的海洋。

丰收带来了喜悦,伴随而来的也有艰辛。二十世纪90年代初,村里面还没有农机,收麦子全靠镰刀,一刀一刀地割下来,放平在麦地里扎成捆,扎好十几捆后放到架子车上,父辈们在前面拉着车,小孩子在后面推着车子往前走,力气虽小,在深坑洼地里也能出一份力。把成捆的麦子拉到碾平的场地铺开,铺上一层层的麦子,赶着老牛一遍遍地拉着石磙碾压厚厚的麦秆,把麦穗压碎脱去麦壳留下麦子。

捡去脱掉麦穗的麦秆,把麦秆垒成了一座小山,我们这些孩子在麦秸垛上嬉戏打闹。脱去麦穗的麦秆仍保留着那股浓浓的麦香味,冬天时就靠这满满一垛麦秆生火做饭。捡完麦秆,把麦子拢成堆子,等到起风时,拿起叉子扬去麦壳,扬完一堆麦子,手臂酸麻抬不起来。

分离了麦壳的麦子还饱含着水分,要在烈日下暴晒几天。傍晚时把晾晒的麦子拢在一起,盖上胶布,到了夜里我和父亲就睡在麦子旁边,躺在凉席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夜空里闪亮的星星,在一片蛙声中,闻着麦子和泥土的清香睡去,一直睡到早晨的露珠打湿了被角。暴晒的麦子咬起来嘎嘣脆,才可以装进袋子,放心地存放到屋子里。至今我还很难一个人背起那满袋的麦子,而父亲和母亲每年都要把那百十袋麦子整齐地垒放在屋子里。

这个时节最怕连续的阴雨,连绵的雨天会让麦子发芽,糟蹋了一季的收成。在晴好天气时,母亲打开一袋晒干的麦子,拖到清澈的河沟边,一筐筐地淘洗麦子,放在胶布上晾晒干净,父亲把母亲淘洗干净的麦子带到磨麦子的机房里磨成面粉。新麦磨的面粉香甜可口,母亲把面粉掺水捏成面坨,做成手擀面和馍馍,我每次吃到很撑却忍不住再来一碗。

1990年代末,村里有了手扶拖拉机和镰刀机,不用一刀刀弯腰割麦了,我也跟在母亲的后面捡拾落下的麦穗,父亲在收完自家麦子后,开着机器到亲戚朋友收割,等到夜深我睡去时,还听不到父亲开着机器回来的声音,早晨却总会在父亲发动机器去收麦时醒来。

2000年初,村里面开始有了联合收割机,收麦的工序减少了很多。联合收割机一个小时就可以收完几亩地,麦穗收进去,出来的就是脱壳又干净的麦子,可以直接装车放到家里,省力又快捷。如今村里的耕种基本上告别了纯劳力,各种农业机械层出不穷,农活干起来不那么累了,农村也盖起了高楼大厦,村里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70年来祖国大地日新月异,中华大地沧桑巨变,老家麦收的变化是我们新中国不断前进的一段历史缩影。展望未来,老家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会越来越好,祖国的明天也会更加灿烂辉煌。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