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人物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初心不忘 奋斗不止


——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潢川县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工委书记黄久生

本报记者 龚立堂

黄久生是个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苦孩子,感恩是他的座右铭,更是他人生奋斗的目标和主题。 2019年10月1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黄久生作为18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代表之一受邀观礼,乘坐“不忘初心”彩车以群众游行的方式通过天安门,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见证共和国取得的辉煌成就。黄久生告诉记者,“总书记向我们游行的彩车挥手的时候,我感觉到光荣和自豪。我相信在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的祖国会越来越富强,人民会越来越幸福。” 从一个普通打工者,成长为中建七局一公司项目部经理、潢川县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工委书记、河南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黄久生30多年持之以恒的奋斗拼搏,以满腔热情感恩父老乡亲,回报社会。他不仅成了双柳树镇700多位孤寡老人的“儿子”,而且成为大别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有奋斗就有收获。组织给了黄久生诸多荣誉,他不仅三次参加国庆招待会(国庆60周年、国庆69周年、国庆70周年),而且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敬老之星”“中国好人”等称号,当选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9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被李克强总理称赞为“中国农民工的杰出代表”。

蔼然仁者

从一个吃百家饭长大的苦孩子到700多位孤寡老人的“儿子”

1971年的冬天,黄久生的母亲在一个雪夜中去世,留下了6岁的黄久生和他的4岁妹妹、2岁弟弟。从此,一家4口人靠父亲走街串村修锅补盆维持生计。日子实在是过不下去,父亲忍痛割爱把弟弟送给了他人护养。

尽管当时日子过得很苦,但却得到邻里的热心帮助:邻家大娘送的饭菜,远房大婶缝制的棉衣,干嫂给做的新鞋……一桩桩、一件件,如今都成为黄久生最美好的记忆。 因为家里穷,作为长子的黄久生弃学打工,不仅是想早点挣钱养家糊口,更多是怀揣着回报乡亲的强烈愿望。 1983年18岁的黄久生毅然背着破旧的被盖走出大山,开始了北上郑州的打工生涯。 黄久生在窑厂搬过砖头,在街头卖过大米……出外打工的前三年,因为没有挣到钱,黄久生连续三年没回老家过年。 转折始于建筑工地,黄久生从提灰搬砖的小工做起,依靠顽强拼搏和坚持不懈奋斗,终于有了感恩乡亲的资本。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1986年的春节,黄久生从拼命干活攒下的3000元钱中拿出2000元,买了香蕉、大枣、核桃等年货,拉了整整一车,全部送给了本村的孤寡老人和需要帮助的人。 看着拿到礼物笑得合不拢嘴的乡亲们,黄久生体会到从未有过的快乐。也就是从那时起,黄久生每逢春节都要回老家晏岗村看望乡亲街邻。 1996年春节前夕,当黄久生回到晏岗村时,他看到村里有的老人没有棉衣,有的家庭买不起肉,他当即找到镇里,拿出2万元钱,让镇政府为全镇孤寡老人买些肉、米,让这些老人们高高兴兴地过春节。 从此以后,每到春节前夕,从郑州赶回家乡的黄久生都要为全镇特困老人“尽孝”。他每年为五保老人们买米、买肉、买衣服,从开始的每次2000元到2万元、从每年的七八万元到近几年的20多万元,这一做就是23年。 除了春节外,每年重阳节前后,黄久生也会回老家看望他赡养的孤寡老人。 2013年重阳节那天,黄久生一大早赶到敬老院,与以往回去看望老人的情景一样,黄久生一出现,老人们就围了上来,争着拉着黄久生的手,“久生、久生”的叫,数说着他的好。 怎么让老人们重阳节过得更开心?黄久生谋虑良久:“我想到了去世的父亲,父亲最后的那段岁月,我带他去了饭店、逛商场、还坐了飞机,父亲开心的样子至今难忘。所以,这次我也要带着老人们去城市里‘时髦’一回,开开眼界。” 随后,来了两辆大卡车,一辆拉的是700多套冬装,一辆拉的是20头猪。黄久生说:“我提前在猪场买了20头猪,你们就放在敬老院养,老人们吃着方便。” 上午9点30分,一辆大巴载着46位老人驶向信阳市,车到信阳已是中午,黄久生把老人们带到信阳最好的宾馆吃自助餐。耄耋之年的李德启老人说:“久生啊,我这辈子没进过这么好的酒店,你待我们真好。” 吃完饭,黄久生又安排老人们洗脚解困消乏。有几位老人不愿洗脚,非要自己洗。黄久生对他们说:“你们辛苦了一辈子,这次就让别人帮着洗洗吧!” 黄久生来到70多岁的汪老师跟前,蹲下来为他洗脚。黄久生说:“在我小时候,你偷偷在我书包里放了一个馒头,让我至今难忘,我今天给你洗洗脚是应该的。” 洗完脚,黄久生又把老人们带到信阳最大的超市。黄久生说:“我这次没有给老人们带礼物,因为每个人需求不一样,干脆带你们过来,自己需要啥就买啥。” 23年来,黄久生时刻牵挂着双柳树镇每一户困难家庭的生计、每一位孤寡老人的冷暖。 2008年,黄久生捐资200多万元建起了敬老院,将全镇700多位孤寡老人全部奉养起来。除了国家给的补贴外,养老送终他也全包了。 2009年4月16日,黄久生接到时任双柳树镇民政所所长余辉的电话,说一位叫李鸿金的老人想见他最后一面,他当即放下手头的工作赶回老家。李鸿金老人临终前拉着黄久生的手泣不成声地说:“活着你养我,病了你又花那么多钱为我治病,我死前能见你一面也就安心了……” 老人去世后,黄久生亲自将他下葬。 黄久生算不上富翁,但对遭遇困境的人总是慷慨解囊。他得知商城县达权店镇两岁半的小曹灵患了白血病,他汇去10000元;听说双柳树镇李楼村胃癌患者曹芳和邱围村11岁淋巴癌少年邱炳东,因无钱医治陷入困境,黄久生到医院给两人各送去10000元;2013年,黄久生还筹款10万元“义买”爱心面馆,在郑州上演了“全城吃面”的故事,帮助身患骨癌的面馆老板李刚渡过难关…… “我在小时候绝望时尝到了别人帮助我获得的那种幸福、那种快乐,我也想让别人尝上被帮助后获得的那种幸福、那种快乐,就是尽我的力量,做我力所能及的事。”黄久生动情地说。 找黄久生求助的人,有老家的,也有外地的;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老家当地的人几乎都有我的电话,每年都要接到一二十个求助的,这不能拒绝。”黄久生说。 今年到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观礼后,黄久生到井冈山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举办的培训班。从井冈山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陪老人们坐飞机到北京旅游。 10月26日,黄久生接着他赡养了23年的40位“爸妈”,其中年龄最大的103岁,最小的68岁,平均年龄77岁。他们从潢川县双柳镇光荣敬老院出发,到武汉坐飞机飞往北京,开启了5天的圆梦之旅。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老人们特别高兴。我陪着这些‘父母’们来北京看一看,就是帮他们圆梦。”黄久生说,早有陪着老人们坐飞机到北京旅游的想法,但由于工作忙等原因一直未实现。 “这些老人平时都住在敬老院,老人们不愁吃喝,平时久生回到镇上和老人交谈,有的老人说一辈子没见过飞机、高铁。”久生光荣敬老院院长余其龙告诉记者,由黄久生个人出资20多万元组团,行程中包含乘坐飞机、高铁,游览北京知名景点,满足老人们的心愿。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哟,他是人民大救星……”10月27日上午,刚刚参观完毛主席纪念堂和故宫后,在天安门广场上,103岁的刘传江老人情不自禁地唱起了《东方红》,完成了他此次北京之行的最大心愿。随后,在场的老人们在广场上一边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边挥动着小红旗,祝福祖国70周年生日快乐,老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难为久生了!我们40个老胳膊老腿儿,他一个个孝敬伺候着,一路可真累坏了!” 10月30日,刘传江老人从北京回到敬老院,逢人便夸赞他们大伙集体的“儿子”黄久生,“久生还和大伙儿在北京给我庆贺了生日。” 30多年来,黄久生竭尽全力回报家乡,他把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绝大部分都用在了回报家乡和爱心事业上。他拿出260多万元为家乡修路架桥,把水泥路修到村民家门口;他捐资近20万元建起了希望小学,让少年儿童学有所教;他资助122名大学生完成学业;从2016年起,他每年拿出2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黄久生先后为家乡和社会累计捐款1000多万元。 仁心大爱,温暖社会。黄久生的善举不仅诠释了利他精神的内涵,而且树立了一种道德境界的标杆。

生活强者

从一个普通的打工者到河南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

在生活磨砺面前,黄久生从不低头。这是他的坚毅性格和奋斗精神使然。 还是因为穷,黄久生连高中都没有读完就出外打工了,但求知的渴望一直在他内心生长。他用工地上的下脚料钉了个课桌,一有时间就趴在工棚里的课桌上读书。他省吃俭用买来许多建筑方面的书籍,夜里工头不许点灯,他就点根蜡烛看书,潜心琢磨。因为过于专注,一次蜡烛灯芯烧着了旁边的胶合板,火苗蹿起,把他的头发都烧焦了。 凭着坚韧的毅力,黄久生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地学完了建筑专业的全部函授课程,取得了大专文凭。也正是有了这种坚韧的毅力,黄久生成了中原建筑界的行家里手。 没有金刚钻,怎揽瓷器活?黄久生在求知的道路上并没止步,当事业越做越大的黄久生认识到,没有好的管理是不行的。 于是,黄久生2009年开始申请北大EMBA培训班学习。一次申请没有成功,二次申请又被拒绝,三次申请终被录取。功夫不负有心人。黄久生靠着不屈不挠的打拼,一个农民工终于走进了北京大学光华学院的EMBA课堂。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是中国当代政经学界精英竞相活跃的舞台。然而,2013年9月1日,讲堂却迎来一位特殊的发言者——来自河南吃百家饭长大、赤着脚上学、提灰搬砖干活打拼出来的农民工黄久生。 是日下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开学典礼。本科、硕士、博士、MBA、EMBA,1000多名精英济济一堂。“我感觉腿都软了,一点也不听使唤。”黄久生回忆说,他当时心里一点底都没有。他一个农民工出身的人能讲啥,真的不敢讲。 黄久生开始紧捏着发言稿一字一句念,但只念了个“过门”,便念不下去了,不自在。于是脱稿信马由缰地讲起自己的故事:贫寒的过往,纯朴的乡亲,打工的日子,拼搏中的成长……朴实的倾诉引来阵阵掌声。苦难的经历,报恩的努力,让百年燕园唏嘘不已。 3年过去了, 2016年7月黄久生修完学业如期毕业了。2017年9月1日,他作为开学典礼上唯一获邀校友,再次登上了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 自己富不叫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黄久生认为,要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仅靠“输血”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家乡富裕劳动力转移出去,实现“造血”才是从根本上拔掉穷根的治本之策。 “光会卖力气,挣不了大钱,当小工一天才100元钱,要是学会了技术,工资一天就是二三百元。”黄久生以传、帮、带的形式,给农民工培训各种技术,让大家都吃上技术饭。 除了传授技艺外,黄久生对工作要求也极为严苛。一次,绑钢筋的工友没有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做,被他发现每个钢筋的距离都大了一点,全部返工重做。还有一次,一个工友打的水泥柱子有蜂窝面,尽管对工程质量影响不大,但他要求砸掉重干。黄久生推心置腹地对大家说:“质量重于泰山,不能光看楼的外观漂亮就行,而是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都要追求精品。” 黄久生常说:“咱是乡下人,诚实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其他说啥都没用!”在黄久生负责的建筑工地上,严苛还体现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他使用的都是优质水泥和河砂,水泥全是大厂生产的,每吨高出小厂百元左右,河砂价格也是市面上的3倍左右。 正因如此,黄久生带领乡亲们承建了数以百计的高楼大厦,其中承建的新郑卷烟厂联合厂房主体部分工程和合肥市王小郢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先后问鼎国家建筑的最高奖——鲁班奖。在河南光彩大厦工程项目上,他再次出色完成任务,该工程一举摘得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还有60余项工程分别获省、市级优良工程。 工程上讲质量,生活上讲帮助。黄久生用爱温暖着一个个柔弱无助的心。在黄久生的工地,即便是丧失劳动能力的兜底保障对象,也能安排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除去吃住,确保每人每月收入不低于3000元。 今年73岁的晏传忠老人,现在新郑市辛店镇中心社区工地当保安。他说:“久生不嫌我岁数大,管吃管住一个月还给我3000元工资。现在我的7个子女都跟着久生干。” 2016年年初,潢川县张集乡祝朝坊村前进自然村65岁建档立卡贫困户王贺轩,带着妻子、儿子和儿媳3个残疾人来到工地,黄久生二话没说就收下了。第二年的7月4日,王贺轩突发脑溢血,黄久生闻讯后,不仅安排项目部支部对他进行积极救治,而且结算了王贺轩的全部工资,还另外拿出20万元让他回家休养 。 黄久生负责的工地对家乡许多高龄农民工和残疾人实行“特殊照顾”。据公司保安队队长朱贵忠说,现在黄久生工地各个项目的保安人员超过200人,其中高龄农民工和残疾人占90%。 如今,黄久生从家乡先后带出了12000多名农民工兄弟,其中4800多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这些工人每年能给家乡带回3亿多元的劳务收入。 2016年年初,精准扶贫在全国全面展开。黄久生工地所在地的新郑具茨山大槐树村和柿树行村的520户村民整体搬迁。人离开了土地后,致富项目和启动资金就成了大问题,尽管有小额贷款支持,但尚未转变观念的村民对借贷顾虑重重。在搬迁动员大会上,当260万元现金整整齐齐地摆在主席台上,黄久生宣布资助每户5000元作为致富项目启动资金。 回忆是痛苦的,也是幸福的。但最让黄久生难忘的是几次见到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时的情景。 第一次见到习近平,是2009年10月1日。黄久生作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被邀请参加国庆60周年观礼,并参加头天晚上举行的国庆招待会。 黄久生回忆说:“我在工地上接到电话,说让我参加国庆60周年观礼,当时眼泪唰的下来了。我还被列入了第一组,第一组观礼之后还要参加国庆招待会。吃饭快结束时,我喊了一声‘习主席,我是来自您家乡河南的农民工’,习主席走过来紧紧握住我的手,我感到手暖呼呼的。” 2013年9月26日,黄久生在北京参加全国道德模范颁奖典礼仪式,又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黄久生对总书记说:“我是河南来的……”总书记握住黄久生的手笑着说:“我知道,河南来的农民工,又是劳动模范,又是道德模范,了不起!”李克强还称赞他是“中国农民工的杰出代表”。 黄久生从建筑工地的小工干起,渐渐从农民工队伍中脱颖而出,逐步成长为项目经理、河南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一个农民工,10年9次受到总书记接见,黄久生对此感慨不已。 “荣誉说到底就是一张纸,不管有多少荣誉、多大荣誉,我始终给自己有个定位,我还是那个晏岗村出来的黄久生,还是那个叫黄久生的农民工,咱永远是农民工,要永远保持农民工的心态,保持刚从农村走出来的那种心态;要永远做农民工的亲兄弟,永远想着为农民工踏踏实实做实事。”黄久生说。

圣之时者

从一个改革开放后的农民工党员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在敬老院,黄久生是700多名孤寡老人的“儿子”,为全镇孤寡老人养老送终;在工地,黄久生是建筑队长,带着12000多名工友们建起座座高楼;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黄久生是党代会、人代会的代表,他积极为农民工诉求提交议案和建议…… 黄久生是改革开放后党组织发展的一个农民工党员。黄久生的人生道路——无论是艰辛又充满温暖的童年生活,还是一步步实现心中梦想的打工经历,铸造了他坚定的政治信念。 党是黄久生的心灵依靠。只要党一有号召,黄久生总是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带领工友冲在最前面: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随即召开全体党员及班组长会议,号召大家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黄久生第一个站出来捐款2万元,在他的带动下,不到一个小时就捐款30285元。几天后,他再次在郑州紫荆山公园向灾区捐款8万元。 5月22日,党号召交纳“特殊党费”。黄久生再次召开支部会议,组织党员积极参与。黄久生个人首先拿出5万元作为自己缴纳的“特殊党费”,支部又缴纳了“特殊党费”5.5万元,当天下午4时就汇入了中组部党费专用账户,这也是支援抗震救灾的河南省农民工党员缴纳的第一笔“特殊党费”。仅汶川大地震,黄久生个人先后捐款15万元。 做一个为党分忧的党员,是黄久生对自己的政治要求。在郑州打工多年的黄久生,看到从老家来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一些农民工兄弟由于对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不清楚,经常发生一些不该发生的事情,有的受了委屈也不知道该咋办。黄久生就想依靠党组织的力量,把他们组织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特长,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2004年春天,在市、县、镇三级党组织的支持下,信阳第一个外建农民工党支部——“中共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正式成立,黄久生被推选为支部书记。散居在郑州市的双柳树镇藉56名农民工党员从此回到了“娘家”。

当选农民工党支部书记后,黄久生通过QQ、微信、云视频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学习教育、技能培训,学习宣传党的政策,传递家乡信息,极大地增强了流动党员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在为农民工开拓就业门路、进行技术培训、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等方面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作为农民工这个群体的全国人大代表,黄久生经常深入工地调研,把农民工的心声反映上去,农民子女就学、技术培训、讨薪维权等都是他关注的重点。仅2017年一年他就提了3份建议,他撰写的关于建立“农民工援助服务机构”,为农民工提供就业、交通、培训信息以及临时食宿过度等条件的建议,均得到有关部门的回复和办理。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代表团参加审议时,黄久生向总书记当面汇报了在农民工中建立党支部,让农民工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时刻感受到党的温暖”的做法,受到总书记的高度称赞:“你是全国道德模范,又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还获得过鲁班奖,了不起!” 在调研走访中,农民工纷纷找黄久生“帮忙办事”,其中最多的就是请他帮忙讨薪。农民工黄涛2010年承建了许昌一家职业学院的劳务清包,由于与开发商没有签订劳务输出合同,多年来工程一直无法结算,工资久拖不决。黄久生了解情况后,帮着追回拖欠了长达8年的工资。 为有效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党支部还专门聘请了专业律师、退休法官,与用工方协调解决。仅讨薪一项,就为上千农民工讨回3000多万元。 “有困难、找支部”成了潢川县双柳树籍在郑务工人员的口头禅。驻外农民工党支部通过外建组织、强化教育、组织引领、搭建平台等措施,积极为家乡农民工提供劳动竞赛、技术比武、岗位练兵和就业援助等服务。同时,驻外党支部还通过家乡7个村党支部收集贫困户家庭劳动力情况,各村党支部又及时向贫困户提供快捷、准确、便利的劳动力供求信息,驻外党支部在各分党支部建立劳务输出基地,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平台,并对农民工免费进行技术培训。 组织的力量是巨大的。2017年9月,潢川县委批准成立驻郑州流动党工委,黄久生被任命为党工委书记。全县驻郑州10个外建党支部386名流动党员,全部纳入党组织统一管理,为40000多名农民工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 黄久生感觉肩头的责任更重了,他说:“我要把党工委的活儿干好,把党员都凝聚起来,有活儿大家共同去干,有困难大家共同去克服、去解决。” 今年3月18日,黄久生带着50多名农民工流动党员,从郑州驱车100多公里,来到兰考县焦裕禄纪念园。“兰考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我们在这里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特别有意义。”宣讲刚开始,黄久生对大家说。

农民工党员王成刚站在最前排,率先提问:“这次全国两会,您面对总书记发言,有啥印象深刻的事儿?” “我给总书记讲了晏传忠的故事,他们一家三代7人都在工地上。总书记十九大报告讲了3个多小时,晏传忠是站着听完报告的。”黄久生笑着说,“总书记对我们农民工很关心,特意叮嘱我给这位同志转达问候。我回到代表团驻地,就通过视频连线,把总书记的殷切关怀告诉了晏传忠老人。” 在黄久生带领的建筑队伍中,不论是二三十岁的青壮年,还是六七十岁的老人,甚至是残疾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创造自己的价值。 “如果没有黄经理,就没有我们一家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兄弟三人和继父一年收入40多万元!我月薪一万多元,有辆10多万元的轿车,在老家县城买了好地段的房子,已经结婚生孩子,成了老家人眼中的‘人生赢家’”。来自黄久生老家江家镇在新郑具茨山扶贫搬迁项目工地工作的李永超说,原来父亲去世早,丢下了母亲和他们兄弟三人,后来又来了继父和妹妹,一家人日子过得很艰难。 今年29岁的李永超,初中毕业就辍学外出打工,去过很多工地,但是挣钱很少。2010年他慕名来到黄久生的工地,10年来他已经从一名建筑小工,成长为工地的技术负责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不能掉队。”黄久生说,“帮助乡亲们脱贫奔小康,支部有责任。作为支部书记,我更是责无旁贷。”双柳树镇驻郑州党支部和党工委卓有成效地工作,不仅被河南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而且受到了家乡群众和郑州市民的称赞。 黄久生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基层的共产党员,能到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我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当天上午的长安街上,到处都是人的海洋、欢呼的海洋,我们的祖国真是太强大了!” “听党话、跟党走、报党恩”,这是黄久生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从大别山区走出的农村娃,黄久生深知,摆脱贫困只是阶段性任务,乡村振兴才是奋斗目标。为此,黄久生在家乡荒山多的地方已流转12000多亩山地种茶油,准备和回乡创业的农民工一起成立茶油合作社,依托当地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着力建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 黄久生坚定地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坚守回报父老乡亲养育之恩的初心,坚定地担负起团结带领更多的农民工兄弟听党话、跟党走的使命,团结带领更多的农民工兄弟奋斗建功新时代,在伟大复兴新征程上继续奋勇向前。”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