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毛尖滴水报恩情


□口述:袁发田 整理:王利生

浉河区董家河镇黄龙寺村有一个围墙湾组,有一古旧大院,1000多平方米。抗日战争时期,曾是中共豫南特委和信阳挺进队所在地,是李先念南下四望山的第一落脚点,与信阳挺进队会师后第二天,就召开了著名的“黄龙寺会议”,成为我党豫鄂边区抗战史上的战略行动的一个标志性地点。据说,早在1927年,确山暴动总指挥、一代民族英雄杨靖宇与四望山暴动总指挥王伯鲁在此会面并协同作战。抗战后期,这里又是新四军五师的后勤保障基地。

据党史记载,1934年11月17日,红二十五军以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名义长征,从东双河镇碾子湾进入浉河,沿王家店突破平汉路,经青石桥、冯家庄到黄龙寺休整。当时,信阳发生从北面来的李剑森叛变事件,城内党团组织全部遭到破坏,大部分党团员被捕或被杀害,只有少数党员隐蔽在乡下。红二十五军长征到黄龙寺后,得到秘密党员的支持和配合,帮助打探敌情和担任向导。

今年立秋刚过,我与董家河镇文化站站长高显一起,陪同上级领导到围墙湾考察,顺便走访了当地群众。当到袁发田家走访时,他说了一句话“我的命就是红军给的”,让我很是惊奇。

原来,当年袁发田母亲怀他时,不幸得了严重的伤寒病,持续高烧,卧床不起,由于信阳城国民党大搜捕,父亲失业在家,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更无钱为母亲治病。正在这时,一支红军部队北上抗日路过此地,凌晨到达黄龙寺,白天休息,夜里又要出发。为红军当向导的大伯将此事告诉了红军首长,首长立即安排卫生员带上药箱,来为袁发田的母亲打针喂药,据说那药很贵、很稀缺,红军战士也不能轻易随便使用,需要经过特批。母子得救了,袁发田于1935年3月平安出生。为此他特别感恩党、感恩红军,青年时期一直积极要求进步,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袁发田的爷爷为了感谢红军,去找红军首长当面致谢。在红军宿营地,爷爷发现红军战士多是十三四岁的小孩子,缺衣少食,而且由于长时间急行军,很多战士的脚磨出了泡,甚至溃烂化脓,有的还拉肚子。他爷爷赶紧回家,取下挂在屋梁上仅有的两个猪尿泡,取出里面盛放多年的信阳毛尖,熬上几大锅浓汤毛尖茶,用板车拉到红军宿营地,让战士们趁热喝下,凉茶涂抹在伤口和溃疡处,消炎杀菌,也算报答红军对孙子和儿媳妇的救命之恩吧。

袁发田说:爷爷还讲过,那时已转初冬,战士们衣衫单薄,但红军纪律严明,他们宁可睡在村民的房前屋后和石洞内,也不给老百姓添麻烦,即使到老百姓家,也总是帮忙挑水、劈柴或修缮房屋,深受老百姓喜爱和欢迎。

这不禁让我想起一代伟人毛泽东称赞红二十五军“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的话,也让我对红二十五军有了更多的认识。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