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党建新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江湾富起来的“红色”秘诀


□本报记者 王凌云

“历经20年的积累,村集体资产达3200万元、集体经济年收入76万元。”这是光山县孙铁铺镇江湾村“富”起来的有力佐证。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以基层党建夯实基层基础,狠抓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是江湾村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无缝衔接的‘红色秘诀’。”日前,市委宣传部选派到光山县孙铁铺镇挂职镇党委副书记、驻江湾村“第一书记”查智力一语道破。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党员是乡村振兴的动能,选、培人才,育、留党员,让党员成为脱贫带头人,让人才集聚在党旗下,江湾村狠抓组织建设,筑强战斗堡垒,大力实施“严乡强村育新计划”,推进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通过选好“双强”型村党支部带头人,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村党支部书记江世学不仅自己致富,还带领群众齐奔小康。

头雁带飞,群雁翱翔。江湾村以“三个培养”不断增强村“两委”成员“双强双带”能力,积极吸纳产业大户、乡贤等人才进入后备干部队伍,并及时将培养成熟的后备干部吸纳进村“两委”班子。为了充分发挥全体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实施党员“先锋网格”管理,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建设,发动每位党员联系8户至10户群众,密切了干群关系,解决了发展难题。同时,组织党员到江苏华西村及平桥区新集村、郝堂村等地观摩学习,开阔了眼界,凝聚了动力。

村强才能民富,江湾村整合党建优势,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从而让产业聚在党旗下,党员聚在产业上,农民富在产业上。

“我们以党建为核心,跨区域、跨领域打造党建‘聚合体’,创新‘党建+招商引资’‘党建+多彩田园’‘党建+扶贫车间’,实现支部引路、党员带路,让党旗飘扬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第一线。”江湾村党支部书记江世学介绍。

党的优势就是凝聚各方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目前,该村依托三大合作社盘活资源,2009年,成立了全省首家土地信用合作社,盘活土地、林权资源3300余亩,以每亩370元价格对外流转,其中,320元返还给存地农民,50元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集体年增收16.5万元,也带动群众增收;筹资160万元成立资金互助合作社,支持群众通过小额信贷发展产业,村年收益达16.7万元;近两年应对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成立了农机互助合作社,购置大型农机具15台套,辐射本村及周边市、县种植户耕作业务,年盈利10余万元。

闲置的办公场所曾经是江湾村的“肋骨”,弃之可惜,却无力经营。2017年,经过“四议两公开”,江湾村利用闲置场所维修原办公房屋50余间,扩建厂房12间,租赁给欣华食品厂、亿佳格食品厂和巧媳妇制衣厂,租金年收入达4万余元,不仅为村里增收,更让留守在家的农民在农闲时有了务工好去处。

百川派别,归海而会。在盘活现有资源之外,江湾村的党建优势吸引了成功人士返乡创办久世兴装饰有限公司,2017年村里积极调整26亩建设用地以厂房入股,年获益10万元,次年,该村与公司签订入股合作协议,年分红29.16万元。

以村集体经济反哺村域发展,“红色”秘诀让江湾村旧貌换新颜。如今的江湾,村容整洁、环境宜居、设施完善、产业兴旺、乡风文明,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生态村”“全国文明村镇”,村党支部先后荣获“红旗党支部”“全市农村基层党建示范村”等称号。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