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花山苍翠传千古 英雄寨上怀英豪


——探访红二十五军长征决策地光山县花山寨会议旧址

□本报记者 马迎春

深秋的光山县文殊乡花山村周洼村民组,一路格桑花开,路两旁树木葱茏,红叶似火,村庄宁静与祥和,让人看不出这里与别处有何不同。

时光回溯到85年前,著名的花山寨会议就是在这里举行。会议决定由鄂豫皖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花山寨会议成为红二十五军走向战略胜利的新起点,更是红二十五军前途和命运的转折点。花山寨会议旧址也作为红二十五军长征决策地载入史册。

“花山寨会议旧址包括周洼会址、红军将领旧居群、警戒部队驻防的花山寨和花山湖。你瞧,那里是花山寨会议召开的土坯房,那里是站过岗哨的红军岭……”站在村口,光山县文殊乡文化站站长从平自豪地告诉记者:“当今党史研究者都认为:‘没有花山寨会议,就没有红二十五军的长征;没有花山寨会议,就没有红二十五军的北上抗日;没有花山寨会议,就没有红二十八军的重建和壮大。’”

保存完好的旧址无声地诉说着光辉历史

在周洼村民组村口,有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它有一个传奇的名字“海东竹园”。

“当年红二十五军74师政委姚志修和75师224团政委胡柱先均在斛山寨战斗中身负重伤,转移到花山寨后,医治无效,牺牲在这里。徐海东军长为了纪念他们,便派人在坟前栽了几棵翠竹,长成了这片竹林,人们又砌埂护林,形成了竹园。后来群众为了纪念当年牺牲的烈士和徐海东将军,便称之为‘海东竹园’。”从平说。

竹林南边是一个不高的小山丘。踏阶而上,丘顶之上,并排竖立着正上方都嵌着一颗鲜红五角星的9块烈士石碑。

在烈士墓碑的左丘洼处,静静地坐落着一片百年传统的土坯瓦房,那是当时程子华、郑位三等几位首长的临时住所和红二十五军医院。如果不是站在山丘上往下看,谁也不会知晓这洼处还有几处房子,可见当时红军开会时的隐蔽性。

沿着烈士墓往下左拐,只见一堵“红军墙”依山而建,正面是一面闪闪发光的红旗,红旗的正中央镶嵌着党徽。旗杆拓字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字样,旗帜的右下方伫立着曾经参加花山寨会议的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徐宝珊、吴焕先等6位革命先辈的铜像。旗帜的左边“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三行字格外引人注目。

这里是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修建的,现在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长征路上的标志性建筑物。

离开“红军墙”,走进村口第一座木门斑驳的土坯房,各种有关花山寨会议的史料扑面而来,村里83岁的王茂贵老人自愿当起了解说员。

“王茂贵老人是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共产党员,自1958年复员回乡后,便坚持义务看守花山寨烈士陵墓等花山寨会议遗址40多年,每天为6位将军铜像洗脸擦身……”从平动情地介绍说,“正是有千千万万个像王茂贵老人这样的当地群众一代一代守护这里,才有了大家看到的这些保存完好的遗址。”

红二十五军前途和命运的转折点

沿着烈士墓碑拾级而下,一处传统土坯房屋映入眼帘,黑色的牌子上写着“红二十五军保卫处”。这座房子在村南边的入口处,正适合保卫警戒。往村子深处走,是“红二十五军指挥所”,再往里走,方见“花山寨会议会址”的牌子。

“瞧,大木柱子、土坯墙、灰瓦顶都是当年的模样,这些桌凳、脸盆、茶具等都是当时开会用的。”王茂贵指着屋内的物品感慨道,“鄂豫皖省委率红二十五军就是在如此简陋的环境中,形成长征的重大决策并走向战略胜利,有人将花山寨会议称为‘小遵义会议’。”

1934年11月8日傍晚,斛山寨战斗胜利后,中共鄂豫皖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在赛山寨稍作休整,于10日傍晚来到花山寨脚下。早在此等候的程子华、郑位三等人从村里迎了出来。

当晚,徐海东在向导的引导下,迅速登上花山寨顶,察看了周围地形。他立即布置红军警戒、宿营、搞粮草。花山寨周围2公里内的大小路口均设哨卡,与花山寨遥相呼应的扇子塝、犁铧山等高地均挖战壕、筑工事、架起了机枪……红军战士昼夜守卫在阵地上。

1934年11月11日晚,花山村周洼村民组的一间土坯房里亮起了微弱的灯光,中共鄂豫皖省委在这里召开了第十四次常委会议,史称花山寨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当时的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红二十五军主要负责同志,徐宝珊、吴焕先、徐海东、郑位三、戴季英依次而坐。当晚他们了解了程子华带来的中央文件及周恩来的口头指示后,开始研究下一步如何行动,最终决定率领红二十五军立即实行战略转移。

从会议旧址出来,从平向记者分析了周边环境,他笑着说:“从花山寨会议选址来看,当年红军的保密和保卫工作做得非常到位,敌人万万想不到这个低洼的村落会是重大会议的召开地。”

国民党“清剿”行动大肆屠杀革命群众

花山寨会议之后,红二十五军开始了伟大的长征。国民党反动军队趁鄂豫皖边区没有主力红军之机,加紧对这仅有的几块小根据地进行“清剿”,企图一举扑灭共产党留在大别山区的革命火种。当时,国民党留在大别山区继续“清剿”的正规部队有10多万人。花山寨一带百姓遭受敌人的报复性屠杀,当地被屠杀的革命群众达60余人。

从平向记者说起了当时发生的真实的故事——

1934年11月的一天,花山村20余名革命群众被敌人捆绑串连在一起,强行驱赶到花山村兰湾后山的池塘边杀害,将尸体全部推于池塘内。后来,塘水干涸,党组织将20余名烈士的遗骨暗中埋葬在周洼后山上。

1934年12月,花山村还有一名养伤的红军战士被抓后,连同他12岁的儿子一起被押送小潢河的沙滩上活埋了;临刑前,红军战士叮嘱他儿子:“好男儿不要害怕,12年以后,你又是一条好汉!”

1935年1月,花山村有个名叫崔本华的农民,敌人得知他为红二十五军送信带路后,捉住了他,扒掉他的棉衣,把他吊在村子池塘边大柳树上,活活打死……

“在此情况下,光山县当地群众仍英勇地同敌人开展斗争,他们坚信红军一定能胜利,革命一定会成功!” 提起那段历史,从平声音哽咽道。

黄昏时分,告别花山寨,远处那本不高大的山丘却变得厚重巍峨起来,记者眼前仿佛看到了当地群众和敌人英勇搏斗的场景,耳边回荡着那首当年流行的歌谣:“红军都是英雄汉,白匪再多干瞪眼。总有一日天要红,人民定要坐江山……”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