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虞 静
通 讯 员 聂建武 程一桐 王 鸿
新县,16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承载着365处革命遗址遗迹,红色文化厚重,红色光芒耀眼;森林覆盖率达76.7%,植被覆盖率达95%,天然氧吧沁人心脾,绿色生态醉美游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景观村落星罗棋布,细赏古色古韵,重回梦里老家。
近年来,新县化资源为资本、转优势为动力,激活全域旅游引擎,打通“两山”转换通道,全域旅游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善谋者,方行远。为了让旅游真正壮大为增辉老区的支柱产业,新县立足自身资源优势,以全域视角规划发展蓝图。
2013年,“英雄梦、新县梦”规划设计公益行活动宛如春风,唤醒了沉睡已久的古色乡村。三年间,100多家规划设计机构、500多名专家和设计师倾力奉献,免费规划红色历史、绿色生态、古色乡村三条精品旅游线路,构筑点、线、面多层级的全域旅游大格局。26个村23个景区景点,一村一团队,点点显特色。西河湾、丁李湾、田铺大塆等各具特色的村落从沉寂走向复兴,实现完美蝶变。
承前启后,再续华章。2016年,《新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7-2025》编制完成,将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谋划,把乡镇作为一个景点来构图,把村庄作为一个小品来设计,形成有板块、有廊道、有亮点的网状体系,推动景区内外一体化、城市乡村一体化、居民游客一体化,从顶层设计上明确了旅游产业发展思路,搭起了旅游产业发展主框架。
全域思维,引领发展。2017年,“九镇十八湾”总体布局火热出炉,进一步勾画出全域旅游发展新蓝图。围绕“一镇一主题,一湾一特色”定位,将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谋划,把乡镇作为一个景点来构图,把村庄作为一个小品来设计,“有区无界、有门无票、有景无点”成为新县全域旅游的真实写照。
蓝图绘就,铿锵前行。为进一步聚合发展全域旅游的内生动力,新县将旅游发展融入所有政策,成立县委书记挂帅的旅游委,完善县、乡、景点三级旅游管理机构,建立“1+3+2”的全域旅游综合执法机制,旅游体系机制日趋完善,治理更加规范。
整合涉旅资产8亿元,组建文化旅游开发公司,“6个1000万”财政资金“加码”,撬动百亿社会资本“加盟”;创新实施“点状供地”模式,有效破解了旅游建设用地难题;开设“大别山旅游讲堂”,培育了大批素质高、业务精的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在系列政策与机制创新中,资金、用地、人才等制约全域旅游发展的一个个瓶颈被打破。
在全省率先建立全域旅游统计体系。四级统计网络、“季报”发布机制、11个统计门类、13项综合指标……旅游大数据动态监测产业发展。餐饮、民宿、旅游商品等行业协会相继成立,“评先创优”活动全面开展,自律机制逐渐成熟,旅游市场“百花齐放春满园”。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新县36万老区干群正乘着全域旅游的发展东风,挥洒汗水,砥砺奋进。
前瞻未来,新县全域旅游发展可期、可盼!
编者按:9月25日,新县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也是全市唯一入选的县区。11月份,国家登山健康步道联赛暨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全国全域旅游推进会、全国第三期全域旅游培训班、第五届全国民宿大会、全国旅游扶贫现场会将先后在新县举行。即日起,本报以《新县:勇立潮头踏歌行》《新县:内外兼修铸品质》《新县:产业融合绽芳华》为题,陆续刊发新县发展全域旅游的做法和经验,以飨读者。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