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新县陡山河乡的徐绪祥夫妇都已年逾古稀,如今他们已共同守护大山40年,硬是把荒山野岭打造成了花果连片的“桃花源”,把石头山变成了满目青翠的“金山银山”。
在香山湖管理区韩山村,记者被这个有800多年历史的“国家传统古村落”所震撼,在这里,6棵百年紫藤树、藤缠树的自然景观堪称一绝。
“800多年来,这里的百姓视古树为生命,继承着‘砍树宁肯砍人’的护树传统,才有了如今的亮丽景观。”香山湖管理区副主任陈军告诉记者,因为古木繁多,村子里还建了一个树王博物馆。
正是有千千万万个像徐绪祥夫妇和韩山村百姓一样的人们,才有了惹人羡的新县自然生态环境。
田园风光 催生“美丽经济”
2014年年初,在外闯荡多年、事业有成的岑新顺看到家乡的旅游规划,毅然回乡。他先后投资5000余万元,流转吴陈河镇章墩、阳土墩、杜洼3个贫困村近5000亩土地,办起茅屋冲家庭农场。
“2018年,农场的营业额突破了1600万元,实现纯利润230多万元,带动周边2个乡镇5个村的近300户贫困户从中受益。”岑新顺告诉记者。
在新县,像茅屋冲这样的家庭农场还有100多家,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等方式,有效促进了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让诗意田园催生“美丽经济”,从而促进了乡村振兴。
在周河乡西河村,一条小河蜿蜒曲折穿村而过,河边古树葱茏,一幢幢透着厚重历史气息的百年老屋,由原来的民居变成了现在的旅馆、特产店……
周河乡西河景区管委会主任张一谋自豪地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这个昔日穷困破败的“空心村”,变成了如今的“网红村”。目前,全村累计接待游客15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收入4000多万元,带动1200余名群众就业,人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
西河村的嬗变只是新县通过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我们先后邀请全国500多名专家学者做规划设计,原则是要保护好乡村原生态,保护好传统文化,坚持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突出‘一村一特色、一镇一主题’,着力打造‘九镇十八湾’的乡村旅游品牌。”新县县长夏明夫说,近年来,全县旅游综合收入、游客接待量均保持每年20%以上的增长。
美丽山水 融入绿色发展
昨日,记者驱车行走在革命老区,被漫山遍野的白色小花所震撼。“这些白色小花是油茶花。可别小看这些油茶树,这可是当地群众的‘摇钱树’呀!”新县生态环境局局长余志勇告诉记者。
可喜的是,山下各家各户的门前阳台、屋顶都堆满了棕黑色的油茶果,三三两两的村民在摊晒油茶果……
“总书记一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决不能捧着金饭碗要饭吃啊!”面对着家门口的绿水青山,如何将生态建设成果转化为“绿色金矿”成了老区人民大力探索的方向。
近年来,新县持续发展油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目前全县油茶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26.8万亩。他们还通过品种改良、规范化管理、低产林改造等一系列手段,使油茶树挂果率和山茶油产量双双增长,一棵棵油茶树成了老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新县还通过成立绿达山茶油公司等龙头企业,按照“公司+油茶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使龙头企业与广大贫困群众结成利益共同体,把山茶油资源开发成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有益消费者健康的绿色大产业。
在羚锐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新县人对山茶油资源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开发,把原本售价低廉的食用压榨油,加工成营养丰富、有益健康,能够美容养颜、促进代谢的保健油,使之走出深山、迈出国门。
发展油茶产业,只是新县坚持绿色发展、壮大健康产业的一个缩影。
经过多年的发展,新县还培育出了草木人生态茶业、北纬31度等农特产品开发企业68家,开发出山茶油、蒸青茶、葛根粉等特色旅游商品180多种。
有了特色农产品,培育品牌、打通销售渠道也十分重要。近年来,为加快电子商务的发展,新县打造了“新县味”县域公共品牌,集中开发农特产品网货,还深度开发新县“八味”等系列特色网货产品,并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打造具有新县特色的农旅融合发展的电商模式。
目前,健康产业与绿水青山和谐共融,在老区大地激荡出发展大潮。农副产品加工、智能制造和文化旅游、健康健身、休闲养生等产业集群初具规模,老区的绿水青山正源源不断地淌金流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新县的优势在生态、重点在生态、潜力在生态。”采访最后,新县县委书记吕旅自信满满地说,新县县委、县政府将继续践行习近平“八个坚持”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理念,让绿色发展在老区落地见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动,努力书写一份绿色富民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答卷。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