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依钒
在杨长太的家庭农场展厅内,一张巨幅照片挂在显眼位置,照片里有他。
那是今年9月1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河南,在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与几位脱贫致富带头人交谈时拍下的镜头。照片右侧有一段文字,标题是5个鲜红大字:“总书记嘱托”。
10月28日,在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四方景家庭农场,记者见到了致富带头人杨长太。望着墙上的这张照片,时隔一个月,再度回想与总书记面对面交流时的场景,杨长太眼睛放光,声音高亢,激动之情依然难掩。
“总书记好!我叫杨长太,2014年被认定为贫困户。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我脱贫了。脱贫后,我成立了四方景家庭农场,发展生态农业,还带动了咱村的50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2017年,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农场成立了党支部,我当上支部书记了。这5年来,我从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再到党支部书记,一路走来,我的感受很多。”
“作为一名党员,我应当带头脱贫致富;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我更应当带动更多乡亲共同致富!”
杨长太告诉记者,当天,他作为致富带头人向总书记汇报了一分多钟。掰着手指头向总书记讲了5年来从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再到党支部书记的3级变化。“总书记始终面带微笑地看着我,我也越说越有底气,嗓门越来越高。”
杨长太的底气是靠双手奋斗出来的,是党的扶贫好政策帮扶出来的,也是基层扶贫干部将心比心培育出来的。
2012年,在北京务工时,杨长太遭遇车祸。两个月后,带着仅剩的不足10万元存款,杨长太返乡创业,种植苗木。由于缺技术、缺销路,折腾了一年多,他不仅赔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8万元外债,“最难的时候,家里找不出1元钱。”2014年,杨长太被认定为贫困户。
“当贫困户真不是个滋味。村里贫困户开会,我总是找个角落缩着。”杨长太下定决心,“咱有手有脚,年轻力壮,还是名党员,更得苦干脱贫。”
村干部和扶贫干部多次到杨长太的家里,为他把脉找“穷根”。经走访分析,最大的致贫原因是缺技术。信阳农林学院的两名专家随后被请来,手把手地向杨长太传授苗木“种植经”。当年年底,新一批苗木投向市场,扶贫干部又帮着跑销路。苗木售清,杨长太赚了十几万元,不仅还清了欠款,手里还有了“余粮”,杨长太脱贫了。
光荣脱贫,更有干劲。接下来,杨长太流转土地,成立家庭农场,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带动周边群众脱贫致富。产业链上建起党支部,杨长太也被推选为党支部书记,党支部的11名党员,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起战斗堡垒的作用。
杨长太说,当时听完几位致富带头人的汇报后,总书记发表了一段讲话。
“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的进行时。脱贫攻坚既要扶智也要扶志,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建立造血机制,增强致富内生动力,防止返贫。”杨长太一口气背出总书记当时的嘱托。
这一个多月来,杨长太一直在思索,该咋干才能对得起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苦干实干加巧干,就像我向总书记汇报的那样,带动更多乡亲共同致富!”杨长太语气坚定。
总书记见过的人和事
编者按:今年9月16日至17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深入新县、光山县考察调研。殷殷嘱托,拳拳深情,这是信阳885万老区人民的幸福时刻,也是足以载入信阳发展史册的重要时刻。一个多月来,全市上下牢记初心使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重要讲话精神。今日起,本报推出“总书记见过的人和事”系列报道,回访总书记在信阳考察调研时到过的地方、见过的人、了解的事,旨在引导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弘扬大别山精神,推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信阳落地生根、结出硕果。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