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积基树本垒“高台”


——浉河区游河乡高台村基层党建工作掠影

□本报记者 王凌云

深秋是收获的季节。行走在浉河区游河乡高台村,千亩油茶和万棵花椒点缀着昔日的荒山,颗粒归仓后的稻田、闲置的泥沼也成为村民捕虾摘藕的风水宝地,昔日的绿水青山逐渐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你含一颗放嘴里,真香!”省总工会驻该村第一书记魏乐乐摘下一颗挂在枝头的花椒,乐呵呵地向记者分享着丰收的喜悦,黝黑的肤色几乎和村党总支书记罗华明一样,已看不出是从省城来的干部。

“我们抓组织建设提升战斗力,抓产业发展提升带动力,抓集体经济提升支撑力,抓政策落实提升保障力,抓治理水平提升公信力,抓惠民实事提升向心力。目前全村有9个合作社,涵盖了果木、花椒、油茶、莲藕、香菇等多个产业,其中村集体经济碧丰园合作社以油茶和花椒种植为主,流转近千亩荒山,由村里返乡创业党员赵五任合作社党支部书记。该合作社除了山地承包租金为村集体增收26.5万元,2017年、2018年共为村集体分红7.1万元,2020年分红有望突破10万元。”驻村5年,魏乐乐对高台如数家珍,“今年6月,我把我们村的油茶带到中组部在深圳举办的革命老区农村支部书记培训班上了!谁能想到如今的高台村有了这么多的宝贝。下一步,我们要把合作社的产业链做大做长,通过电商平台销到全国去!”

高台,这个曾经的省级贫困村已经成为过去,干部队伍老化现象已经成为历史。高台村面积大,如今东西两头都建了群众文化广场,20个村民组都有村务公开栏,路灯亮到家门口,监控设备到处有,产业带动村民富,务工挣钱不再愁。

“以前我独自带着女儿生活,失去过信心。现在觉得生活真有奔头!”原贫困户张光辉爽快地跟记者分享自己的脱贫经历。在参与村里的金碗合作社后,他获得技术支持,流转了11亩土地用于稻虾共作。农忙时在碧丰园合作社务工得薪金,农闲时去市里打工照顾女儿读初中,年收入约7万元,不仅脱了贫,还住上了新楼房。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党员作表率,发展跑得快。高台村充分发挥回乡创业人员的积极性,支持党员返乡创业。和党员赵五一样回乡创业的刘信厚,是村里金碗合作社的法人,他流转了300多亩荒地发展稻虾共作,不仅自己致富,收虾季节还能带动20多户贫困群众增收。

群众的笑脸才是干部的成绩单。2018年在市、区政策指导下,该村以换届为契机,选育两名青年后备干部,公开选举20名能干事、有威信的村民组长,通过扎实开展党员家庭亮牌、“双述双评双亮”和各类学习培训,积极帮助群众解决养殖、种植难题,让群众依托产业发展有了固定收入,村里依托集体经济有了干事创业的“本钱”。

“眼下高台村已实现多个‘全覆盖’,水泥路组组通全覆盖、电网改造全覆盖、互联网全覆盖、太阳能全覆盖、垃圾处理全覆盖、监控设备全覆盖、产业带贫全覆盖、村务公开全覆盖……”陪记者在村里走访,魏乐乐随处可晒驻村扶贫的成绩单。

“我们邀请专家作了高台全景规划,结合产业特色,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未来将建成‘一带一心三区三台八景’,其中‘一心’就是党建中心,也是我们干事创业的中心!”罗华明笑着说。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茶果飘香丰收景,积基树本垒高台,党旗高展的高台村,终将筑成乡村振兴的“九层之台”!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