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恩琪 余华斌
“我们的小龙虾早就上市了,每天早上能收获100多斤,天天有2000多元的收入。”10月21日,在淮滨县王店乡沙坝村“稻虾种养”田里,贫困户黄康和喜笑颜开地说,“每只重量8钱左右的小龙虾可以卖到25元一斤,一两以上的能卖到35元一斤。去年俺在‘稻渔种养’合作社的带动下,发展‘稻虾种养’16亩稻田,天天都有收入。”
“‘稻渔共作’,鱼苗供给是关键。”淮滨县田湖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晔说起自己的“稻渔共作”创业路这样总结道。当初有一个瓶颈问题制约了他,发展“稻渔共作”,当地没有鱼苗,只能从外地引进,然而从武汉等地进来的泥鳅苗、虾苗和鱼苗,因长途运输成活率低,农户种养风险很大。
为了能解决这一瓶颈问题,杨晔苦苦思索,要想做大做强“稻渔共作”产业,鱼苗供应的问题不能舍近求远。于是,杨晔毅然投建了3000多平方米的智能温室鱼苗孵化厂,在鳅苗孵化方面,探索出国内领先的自然排卵孵化法,并首创了温室保育壮苗法,申请了专利,一次可孵化鳅苗5000万尾,年可孵化鳅苗2亿尾,年供种规模2万亩以上,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智能温室鳅苗孵化基地。另外,他又打造虾苗、鱼苗等繁育基地2000余亩,从而解决了“稻渔共作”模式中鳅苗、虾苗和鱼苗供应不足的问题。同时,在联合社内实施“六统一”,即统一供种供苗、统一配方供料、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回收加工(稻谷)、统一组织销售(水产品),带动全县发展“稻渔种养”(含稻鳅、稻虾、稻鱼等)8万亩,带动4300多户农户增收,其中贫困户1561户,每亩净收益3000元以上。
2013年年底返乡后,杨晔一心一意扎根农村,踏踏实实做起农业,现兼任河南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淮滨县“稻渔种养”产业联盟理事长。在助力脱贫攻坚工作中,他始终坚持把企业发展与产业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并与淮滨县供销社共同创建为农服务中心。昌佳农业公司在服务“三农”中不断发展壮大。现在昌佳农业公司已经形成了一个中心,即为农服务中心,两个联盟即党建联盟、产业联盟,拥有了三家合作社即田湖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谷农机专业合作社、田湖“稻渔种养”联合社,发展了四大产业即弱筋小麦、优质水稻、“稻渔种养”和渔网编织产业,建设了五大基地即鱼苗孵化基地、良种繁育基地、弱筋小麦示范基地、“稻渔种养”示范基地、优质水稻示范基地,打造了六种带贫模式即土地流转带贫、入社分红带贫、基地就业带贫、发展弱筋小麦带贫、发展优质水稻和稻渔种养带贫、发展渔网编织带贫。
土地流转带贫。昌佳农业公司在王店、固城、三空桥等乡镇流转土地8000多亩,带动贫困户138户,户均租金收入4589元。
入社分红带贫。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周边农户积极自愿加入田湖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带动农户277户,年入社分红户均5295元;有农机的农户自愿加入流谷农机专业合作社,目前带机入社农户114户,年入社分红2200元至7300元不等。
基地就业带贫。昌佳农业公司利用自己打造的基地优先吸纳贫困人口56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发展优质水稻和“稻渔种养”产业带贫。2017年以来,昌佳农业公司带动农户发展优质水稻10万亩,采取“五统一”服务措施,带动贫困户725户,使贫困户每亩增收450元。
渔网编织带贫。杨晔在大力发展“稻渔种养”产业的基础上,为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解决农村留守人员就业难的实际问题,又注册了淮滨县田湖网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综合性渔网加工企业,有专业团队,实行自主研发、订单生产、统一销售。总厂生产的半成品提供全县28家分厂和380多户散户进行成品网加工。目前,田湖网业在全县培养技术人员3000人左右,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056户,人均年收入7500元以上。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稻鳅共作”基地,王店乡沙坝村宋营组贫困户陈真豪说:“我家有四口人,两个孩子在上学,妻子常年有病。以前靠种几亩地吃饭,一年的收成一半花在了医药费上,生活非常困难。这两年,我把家里13亩责任田都拿了出来,加入田湖‘稻渔种养’合作社,每年每亩光入社分红就有3000多元,在合作社务工每月工资1200元以上。另外,我家属在田湖网业织网,每月还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这样一年下来,各项收入加在一起有7万元左右。我感谢杨晔,感谢田湖‘稻渔种养’合作社,让我摆脱了贫困。”
扎根农村求创新,立志脱贫不放松。在国家的扶贫政策指引下,杨晔正凭借创新精神实现鱼苗工厂化生产,依托资源禀赋发展生态绿色农业和相关配套产业,为服务“三农”、促进乡村振兴做出积极贡献。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