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金秋时节,罗山县灵丰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云领着十几个工人,把从新县刚刚买回来的上百吨菌肥,深翻到地里做基肥。“用绿色有机肥种出的葡萄个大、皮薄、糖分多,可以卖出好价钱。”看着机器轰鸣的田园,张国云笑呵呵地说。
从2014年开始,张国云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在灵山风景区外流转2000多亩土地,建起了草莓、葡萄、车厘子、冬枣、黄月梨、猕猴桃等特色水果种植园,着力打造集种植、采摘、餐饮、观光、农事体验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农业产业园,带动附近乡村12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增收。
今年以来,全市各地各部门持续壮大特色产业,脱贫带动成效持续显现:
特色产业换挡升级。积极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打造“一地两用、一水双收”生态种养模式,全市稻田综合种养发展到60万亩,亩均增收2000元以上。
新兴产业增添动能。电商扶贫等新兴产业也为脱贫攻坚增添了新活力。截至6月底,全市电商交易额40.1亿元,县域电商交易额29.2亿元,已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站点1047个,覆盖贫困村321个、贫困人口5.2万人。
三产融合加速推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设立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快发展休闲农业、民宿经济、健康体育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田园变公园、民房变民宿、特色变特产,让田园长出“摇钱树”。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56个村乡村旅游初具规模,3.7万贫困人口参与旅游经营脱贫。
持续发力,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脱贫之后怎么办?新县最有发言权。在全市率先脱贫的新县,不仅没有松劲,反而处处透着“快跑奔向小康”的紧迫感。今年以来,新县先后召开10余次脱贫攻坚推进会、协调会、现场会、问题整改会,帮扶责任人每周入户走访至少2次,持续开展“脱贫攻坚周”“昼访夜谈”等系列活动,确保不让一名贫困人口掉队。
“贫困县摘帽后,要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实现已脱贫人口的稳定脱贫,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我市已摘帽的7个贫困县保持干劲不懈、工作不断,全力以赴确保高质量脱贫。
摘帽不摘责任,“千军万马”下基层。今年7月,光山县顺利通过2018年贫困退出县国家抽查。亮眼的成绩单来源于全县340个村级脱贫责任组、210名驻村第一书记、284名第一书记助理、137个扶贫工作队,一直吃住在村开展工作。文殊乡东岳村第一书记贾巍最大的感受:“驻村两年,跟群众的关系更近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多了。”
摘帽不摘政策,“千针万线”固成果。潢川县聚焦产业发展和兜底保障等突出短板,落细攻坚点位,加大各项政策倾斜力度,使脱贫政策更为精准。“人勤地生宝,只要你上心,用科学的方法种植,种什么都能挣钱。”付店镇骆店村脱贫户刘海贤,通过产业扶贫技术培训掌握了果蔬及水稻的种植知识,如今,何时育苗,何时中耕,何时施肥,他都门儿清。
摘帽不摘帮扶,“千家万户”全覆盖。带着村干部到外地学习交流,联系企业到村里实地考察……这几天,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派驻息县路口乡弯柳树村第一书记宋瑞忙得不可开交,她扎根息县7年,把一个贫困村变成了全省第一个“中华孝心示范村”。虽然弯柳树村几年前就已经摘帽,这位被村民们称为“主心骨”的女干部毫不懈怠:“咱要响应上级号召,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摘帽不摘监管,“千真万实”优作风。脱贫攻坚作风是保障,这关乎脱贫攻坚的成败,也影响着全面小康的成色。“今年是‘干部作风提升年’,脱贫攻坚作风建设是重中之重,其主要任务就是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市脱贫攻坚综合督导组组长况守典说,市里专门成立两个作风建设巡回督导组,定期开展扶贫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监督检查,重点关注基础设施完善和后续管护,确保扶贫政策落实不打折扣、脱贫攻坚成果不掺水分,确保经得起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当下,脱贫攻坚战进入决战决胜关键阶段,信阳将继续保持攻坚力度不降,攻坚劲头不减,一手抓未脱贫人口脱贫,一手抓已脱贫人口巩固提升,一鼓作气、顽强作战,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保证老区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小康。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