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何玲玲 顾小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一个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是中国乡村百姓共同的生活向往与追求。
2019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选好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加强村级权力有效监督。”
记者近日在浙江、江苏、河南、河北等地采访时发现,不少地方在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方面主动探索、妙招频出,走出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乡村善治之路。
拉家常办大事 “小板凳”上聚民智
浙江省余姚市谢家路村村民王木根没有想到,在自家小板凳上向村委会主任奕建萍随口说出的困惑,竟真的改变了村里的决策。
今年2月以来,谢家路村的垃圾分类工作搞得如火如荼。“大家会不会还有什么建议和问题呢?”为了听听村民们更多心里话,奕建萍决定去几户农家走一趟。
一杯热茶,几句寒暄,奕建萍在王木根家与他同坐一条板凳,你一言我一语从家长里短聊到村事村务。“现在搞垃圾分类一般五六户人家共用一组垃圾桶,平常用没问题。但村民家里有事可能会办酒席,到时厨余垃圾桶会不会满足不了需求?”王木根说。
奕建萍和村委班子商量后告诉村民,村里将设一个专用电话,如果谁家有酒席要办,在拨通这个电话后的2小时内,村环卫工将调配一个机动垃圾桶送上门。
奕建萍说,通过“板凳家访”“板凳决策”倾听民声、汇聚民智,“小板凳”在架起干群连心桥过程中发挥“大功用”。
一声老腔韵味浓 一世乡情喜乐融
“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是1986年孟庆喜履新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党委书记时的庄严承诺。
上世纪80年代,马庄经济总量在全乡18个村中排名第13位,村民们一闲下来就打牌赌博。怎么办?思来想去,反复权衡,孟庆喜想到了搞乐团。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马庄风气得到明显改观。
新世纪初,乐团加快了迈向市场、走出国门的步伐。2002年起,乐团每年都要接100多场商业演出,还分别在意大利和日本获得国际大奖。如今,乐团每年盈利都在30万元左右。
在河南省新郑市梨河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不少戏曲票友每天下午都会来此听戏唱戏、互相切磋。《朝阳沟》《穆桂英挂帅》《花木兰》……熟悉的旋律、熟悉的唱段,让55岁的赵根花刚带完小孙子就往文化站里跑。
梨河镇副镇长高毅翠说,目前全镇共有文艺队伍32支,培训文艺骨干500余名。“‘一声老腔’让那些无所事事、沉迷于牌桌的人走了出来,让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暖了起来,让邻里之间、家庭内部和睦了起来。”
“思想医生”解千忧 “权力清单”定是非
在河北省任县郭村的“张庆兰和合说事工作室”,调解员张庆兰拿着一沓“地亩明白凭证表”长吁一口气,困扰12户村民长达8年的土地纠纷,终于圆满画上句号。
由于历史因素,一笔田块“糊涂账”让12户村民没少闹矛盾。最终,他们找到了村里两位公认的“思想医生”:张庆兰和赵喜申。张庆兰和赵喜申决定采用“抽丝剥茧”的方法,在调解过程中既分析利害,又以情服人,并亲自为他们量地定边。为防止矛盾复燃,张庆兰还为他们制定《团结文明公约》。最终,12户村民的地界问题成功得到解决。
在任县,像张庆兰这样被称为“思想医生”的调解员经常活跃在邻里乡间,在各村形成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邻里更和谐”的局面。
在浙江省宁海县,《村级权力清单三十六条》将涉及集体管理事务的19个事项和17项便民服务举措做出明文界定,让村集体晒出“家底”、明确权责,教干部清白、给百姓明白。与此同时,当地运用大数据智慧运行系统,为小微权力监督插上了“云翅膀”。
“新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实际上也是县乡农村工作体制的重构。”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仝志辉表示,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既要实现资源下沉,又要善于让各种治理机制发挥作用,把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结合起来。(参与采写:于文静、巩志宏、郑生竹、张浩然、王君璐)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