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三农新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小芡实做出产业脱贫大文章


□本报记者 徐立明

“亩产200斤以上,保守收入每亩3000元左右;全村640户,有570户以上种植,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陈洼村交易市场最高日交易量突破150万元……”昨日,当这样一组数据从淮滨县期思镇文化站站长口中脱口而出时,记者终于找到了这里家家户户种植芡实的答案,号称“水中人参”的芡实果然名不虚传!

期思镇祁营村贯东种植合作社的刘贯东、李金雪夫妇是第一批尝到种植芡实甜头的人。夫妇俩从2005年开始种植芡实,当时规模化种植的很少,但夫妇俩聪明好学、吃苦肯干,很快掌握了一套成熟的芡实种植、采摘、储存技术,并承包了本村30亩洼地。近年来,当健康饮食逐渐成为人们的追求时,食药兼用、营养丰富的芡实也迎来春天。李金雪告诉记者,芡实既可以生吃也可以熟吃,生吃是以补肾为主要功效,炒食则是以健脾或者开胃为主。最关键的是芡实种植技术简单,便于管理,投资少、见效快。夫妇俩抓住时机,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很快就发家致富,目前已承包120余亩池沼湖塘种植芡实,年收入30余万元。

一人富不算富,要带大家谋出路。近年来,淮滨县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牛鼻子”,多措并举,精准发力。靠种植芡实走上致富路的刘贯东夫妇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组建贯东种植合作社,带领16户贫困户发展芡实种植产业,无条件提供技术、种苗支持。目前,参加合作社的贫困户已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芡实,信阳人俗称之为“鸡头米”。眼下正是芡实集中上市的季节,在淮滨县期思镇的陈洼村交易市场,记者看到了异常火爆的交易场面。早上不到七点钟,这里已是人声鼎沸,收购客商和农户围满市场。浙江、江苏、上海牌照的汽车随处可见。交易完的农户提着空空如也的筐子,数着红彤彤的钞票,满面笑容地向市场外走去。

陈洼村党支部书记刘振告诉记者,以前村里没有固定的芡实交易市场,农户销售芡实很不方便,为发展壮大芡实产业,期思镇组建了“党建联盟+产业联盟”,靠党建联盟增强领导力,抓产业联盟增强凝聚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短时间在陈洼村建起了交易市场,使芡实产业实现了爆发式增长,为农民群众带来了可观收益。

一粒鸡头米不仅带火了期思镇,还串起了一片产业。目前,淮滨县有10多个乡镇种植鸡头米,面积4万多亩,吸纳了6万多名农村劳动力从事该产业,形成了集种植、采摘、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销往豫、皖、江、浙、沪等地,年产值2亿元。种植芡实的前景越来越广阔,目前期思镇还发展了“芡鱼共作”“芡虾轮作”等新模式。淮滨县富贵食品公司正在试制芡实饼干、糕点;安徽省六安市一家酿酒企业筹划生产芡实酒,从未来发展看,淮滨县芡实种植还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小小鸡头米,致富大果实。期思镇种植芡实助农致富是淮滨县脱贫攻坚步步为赢的一个缩影。在9月6日我市举行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淮滨专场上,淮滨县委副书记、县长梁超自豪地宣布,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087户83886人,已实现脱贫15683户69751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3.2%下降到2018年底的2.24%,脱贫攻坚绩效考核连续三年位居省市前列,2018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今年将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