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用一生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


——访红军后代张爱华

□本报记者 姚广义 杨长喜 马迎春

秋日的新县郭家河乡风光旖旎,悠悠清溪绕山而行,湾店村伴山水而居。村边山岭有众多洞穴,尽是故事;村民张爱华和其丈夫潘国章都是红军后代。出于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他们义务守护“红军洞”革命遗址已55年。

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县考察调研,并会见了当地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代表,张爱华夫妇就在其中之列。

55年来,张爱华牢记老首长刘名榜的嘱托,时刻铭记党组织交给她的任务,巡山修路、祭奠英烈、保护文物、宣扬革命史,保护着精神火种与红色血脉代代相传、源源不绝。

“我跟老伴都没想到,这辈子会被总书记会见,现在想起来仍激动不已。”回忆起9月16日下午在位于新县的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见到总书记的场景,张爱华仍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习总书记与我们交谈了10多分钟,在这10多分钟时间里,我认真聆听总书记的每一句话。”张爱华说,“总书记的每一句话都能让我有所触动,因为我对大别山区的红色历史、对身边革命先辈的战斗足迹都非常熟悉,父母也都是红军战士,我自己也多年从事红色故事的讲述工作。总书记的话,让我更加坚定了守护“红军洞”的责任。我一定好好干好这份工作,并将革命先辈们的故事继续讲下去,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1964年,张爱华接到了让她坚持50多年的任务。当年,担任河南省纪委书记的刘名榜回到老家新县郭家河乡,张爱华参加了接待。在后山,刘名榜很是激动,他拄着拐杖,指着山上一个个的山洞说,这些都是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哪个山洞发生了什么故事,他都能说清楚。当时,刘名榜就把看守“红军洞”的任务交给了张爱华,张爱华毫不犹豫接受了。从此,张爱华就把看守“红军洞”群当成了自己的事业。山上没有路,她就自己开路;村民有红军遗留物品,她就负责收集;有人破坏山体,她就制止。上世纪90年代,有人试图开采鸡公寨的山石,各种机械设备进了山。听到动静的张爱华数次劝阻未果,最终以命相劝,对方最终放弃了开山的想法。

9月16日,在会见新县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时,习近平总书记勉励他们做好红色基因的传承和传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烈士家属传承革命精神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要把先辈们的英雄故事讲给大家听,讲给年青一代听,激励人们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奋斗。

“总书记有要求,我就得执行。”张爱华说。回到家之后,张爱华再一次巡查了鸡公寨,发现路边的青草又长了不少。“国庆节要来了,会有很多人来这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这里作为大别山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肯定会有不少人来。”想到这些,张爱华便花钱请了4个民工,将上山的道路进行了清理、维修。

张爱华家隔壁的“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是张爱华夫妇经常宣讲大别山红色故事的地方。张爱华说:“一定按照总书记要求,向村民特别是年青一代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

张爱华说,总书记离开新县后,自己立刻积极践行总书记的嘱托。9月20日,她到县委会议中心讲党课;21日,她到郭家河乡给全乡党员讲党课;23日,她又到新集镇讲党课。“后面还有几场,日程已经排上了。能用实际行动践行总书记的嘱托,再次被党组织赋予任务,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第二轮主题教育中发挥作用,让更多人缅怀先烈,传承好红色基因,我觉得自己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现在路已经修好了,我准备再在山上插上两面国旗,指引大家沿着革命先辈们的足迹前进。”说着,张爱华从卧室里拿出两面刚刚买回还未展开的国旗。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