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广义 马迎春 杨长喜
“真没想到,这一次我能作为红军后代、烈士家属中的一员,受到总书记的会见!回想起当时的场景,我至今仍感动不已!”昨日,烈士吴焕先侄子、新县县委办退休职工吴世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难掩激动之情。
“9月16日下午,我们见到了总书记,他一一和我们握手问候,并动情地说,‘今天我特地来看望大家,向大家和所有苏区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表示亲切慰问’……我向总书记讲起自己的革命家史……他紧紧握着我的手,脸上始终带着笑容,十分和蔼可亲……”吴世友回忆起被习总书记接见时的场景,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吴世友今年60岁,曾在部队服役13年,1991年9月转业至新县县委办公室从事后勤工作,今年退休。
他告诉记者:“尽管没有见过伯父吴焕先,可是伯父的精神一直激励着自己勤勤恳恳工作、本本分分做人,同时也指引着儿女们走好人生路。今后,我将牢记总书记嘱托,不辱使命,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红二十五军军魂’,伯父当之无愧!”
提起伯父吴焕先,吴世友充满崇敬地说:“伯父1907年8月出生于新县箭厂河乡竹林村,1935年8月21日,在甘肃泾川四坡村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8岁。他不仅是鄂豫皖苏区、鄂豫陕苏区创建人之一,还是黄麻起义领导者之一,被誉为‘红二十五军军魂’。2009年9月10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红二十五军军魂’,伯父当之无愧!”
说着说着,吴世友走进屋内拿出了一沓书,《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吴焕先》《卓越将领吴焕先》等关于吴焕先的书籍大约有十几本。
“这都是我和我女儿共同收藏的,这么多年来,这些书是我们最珍贵的‘宝贝’,它们就像伯父的精神一样,始终在我们身边,指引着一代一代走下去……”吴世友若有所思地说。
谈起伯父吴焕先的事迹,吴世友倍感兴奋,他向记者讲述了两个小故事——
“伯父出生于地主家庭,从小天资聪慧,又温厚英俊,深得家人的喜爱和器重,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1923年,年仅16岁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麻城蚕业学校。麻城县紧靠武汉,当时的武汉是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受此影响,伯父在学校便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坚定了对马列主义和共产党的信仰。1924年放寒假回家,伯父将正屋墙上的‘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扯下,贴上了一张马克思的画像。爷爷责问他说:‘这是敬祖宗的地方,你怎么把这张像贴在这里?’伯父诚恳地对爷爷说道:‘这位大胡子外国老头儿,可是个好老头儿,他的名字叫马克思。他是穷人的好老师,我们应当尊敬他。’后来,在伯父的再三说服下,爷爷最终同意将马克思的画像供奉在家里的中堂之上……”
“1935年7月16日,伯父率部北出秦岭,威逼西安。在获知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师并准备北上的消息后,毅然作出西进甘肃、迎接中共中央、北上会合陕甘红军的决定。指挥红二十五军挥师猛进,占两当、攻天水,连克秦安、隆德县城,翻越六盘山,直逼平凉,截断西(安)兰(州)公路,有力地配合了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北上,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毛主席曾称赞‘红二十五军远征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吴焕先功不可没!’”
“为革命牺牲的先辈,我们要始终铭记!”
采访过程中,吴世友几度哽咽,眼中含着泪水。尤其说到那些为革命牺牲的烈士,他嘴角颤抖着说:“‘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山山埋忠骨’,这句在新县广泛流传的话道破了‘将军县’的秘密。战火年代,10万新县儿女,5.5万捐躯赴国难……”
“习总书记当时告诉我们,‘吃水不忘掘井人’。我们绝不能忘记革命先烈,绝不能忘记老区人民。我深有同感!那些为革命牺牲的先辈,我们要始终铭记!”
“1926年年初,19岁的伯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家乡发展和建立党的秘密组织,组建农民协会。同年秋,他将几家佃户、债户请到家里,向他们宣传革命思想,并当面烧毁了他们的租地契约和债务借据,这在当地引起很大轰动。人们奔走相告、交口称赞,地主恶霸却对他恨之入骨。这年冬天,极端仇视农民运动的地主豪绅,勾结土匪和‘红枪会’反动武装200余人,杀气腾腾直扑伯父家所在的箭厂河乡竹林村,声言‘踏平箭厂河,血洗四角曹门,灭绝吴焕先全家!’,就这样,我家9口人,6口惨死在屠刀之下,只有奶奶、二伯母和我父亲幸免于难……”
“1931年,伯父和伯母曹干先结婚。在此后的艰苦岁月里,伯母跟奶奶相依为命,婆媳俩搭着伴儿,经常离家外出逃难,以乞讨糊口。1933年5月,正值青黄不接之际,伯母听说红二十五军军粮短缺,为支援红二十五军,她将婆媳二人乞讨来的一袋‘百家粮’送到七里坪龙王山红军驻扎地。身怀有孕的她,由于饥饿,在返回途中死在了荒郊野地。同年冬,奶奶因不屈从于敌人的‘移民并村’清剿计划,躲在自家的夹墙缝里活活饿死,二伯母也因在‘难民所’吃了敌人掺有石灰渣子的饭被折磨致死……”
“一定要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
在吴世友和女儿收藏的这十几本书中,记者发现大部分书的封面都是一个身挎驳壳枪的年轻军人照片。
吴世友指着照片告诉记者:“这是伯父在长征路上留下的为数不多的照片之一。也许是一路征战、呕心沥血,照片上的他略显疲态。不幸的是,拍下这张照片不久,他就牺牲在甘肃省泾川县的长征路上。”
说到这里,吴世友向记者展示了他手机里的一张照片,那是他在吴焕先烈士墓前祭祀的场景。“这是今年5月份,河南广播电视台在甘肃省泾川县录制的《信仰的力量——河南英模风采录》的现场。”
记者在他的手机里看到了这个纪录片的视频——
“伯父,孩子来看您了!您在这里睡了84年,我带来了老家的酒,敬您一杯!”视频里,吴世友跪在吴焕先烈士墓前,他一边倒着从家乡带来的酒,一边含着泪说。
“我每年都会带着孩子们去泾川县伯父的墓前,带去家乡的特产、酒,以及亲人的思念,就像视频里一样,和大伯喝喝酒、说说话……”吴世友哽咽着说,“大伯的精神在我们家也是代代传承,如今,我们家三代已有5个军人。”
“总书记说,‘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传承革命精神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要把先辈们的英雄故事讲给大家听,讲给年青一代听,激励人们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奋斗。’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这每一句话。”再次回忆起9月16日总书记会见时的那个下午,吴世友目光坚定,言语铿锵。
采访最后,他告诉记者:“为了纪念我的伯父吴焕先,伯父创立的党小组办公旧址和农民协会旧址都被保存了下来,竹林村小学也更名为‘焕先小学’。每年都有很多人来这里追寻伯父的足迹,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竹林村成了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基地。作为烈士家属,我一定会牢记总书记嘱托,不辱使命,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