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综合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做厨师也能成就一番事业


——访渔味堂湖东店餐饮总监孔亮

□本报记者 张 勇 张军锐

“只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踏踏实实用心投入,定能成就人生的一番事业。”昨日,在丹桂飘香的渔味堂湖东店,说起从事餐饮20年的感受,该店餐饮总监孔亮道出了最质朴的人生哲理。

1985年,孔亮出生在平桥区双井街道的一个小村庄,14岁的时候,他只身来到市区一家餐馆开始学厨师。“那时家庭很困难,父母的负担很重,为了减轻经济压力,我只好放弃学业,想学一门手艺,谋求生活门路。”孔亮说。

学厨师非常辛苦,刚开始要从学徒干起。“当学徒要勤快、能吃苦。洗碗、择菜、杀鱼等杂活都得干,还要给师傅端茶倒水,把师傅的操作台清理干净等。那时当学徒也没工资,几个学徒住在一间条件很差房子里,冬天冷夏天热,艰辛可想而知,但是,想想今后的生活,我咬着牙坚持了下来。”孔亮不无感慨地说。

2005年,孔亮到信阳宾馆正式拜师学艺。由于有了之前的辛勤磨砺,从打荷(主要是制作各种酱料,给菜肴装点盘饰,给炒菜师傅打下手)、配菜到上灶,在师傅手把手的传授下,孔亮很快就脱颖而出。2008年至今,孔亮带出了百十人的团队,开始为各大酒店、星级宾馆,高校、企业服务;

“信阳菜好吃,关键在食材。”孔亮说,为做好每一道菜,我们每天早起跟着采购下乡购买当地的食材,这种选购食材的方式一直坚持到现在。现在渔味堂的食材,除海鲜类,其他的都是取之于信阳山水间的鲜活、生态食材。由于季节因素,有些本地食材暂时没有,我们宁可不推出这道菜,也不用冷冻的食材拼凑。

孔亮说,做菜如做人,要不忘初心。不忘初心,就是干一行爱一行,用心去做,身神合一,遵循经营理念,不能走偏,所谓匠心精神,就是要在传承师傅的教导和技法基础上,用心钻研,有所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满足消费者对信阳美食的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餐饮消费追求的是健康养生。渔味堂湖东店从开业之日起,就恪守菜品健康养生的正道,严把食材关,减少调味品。“现在渔味堂后厨有28名从业人员,每天早上,我安排一批人下乡选购本地食材,另一批人开始吊高汤。做好一锅汤就能出一桌好菜,不管是炖、焖、炒,我们都坚持用高汤,拒绝使用味精等调味品,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前不久,一位举办宴席的客人吃了我们的菜以后,非常满意,当即又预定了几桌。还有几位外地来的食客,不仅对我们的菜品赞赏有加,还让服务员把我请到房间,给我敬了两杯酒。从业20年来,虽然我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从事餐饮以来,我从未后悔。能坚持把一件事做好做精,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就是人生最好的回报。”孔亮对记者说。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由于坚守正道,孔亮被评为河南烹饪名师、烹饪大师,国家高级烹饪技师。2008年,荣获河南省烹饪大赛个人赛金奖;2014年,荣获东方美食中华金厨奖。

我市全力推广信阳菜以来,信阳菜迅速在全国走红,经营信阳菜馆的餐饮人也越来越多。信阳菜火爆的背后,是对厨师人才队伍的需求。孔亮在毫不保留地向新人传授烹饪技艺的同时,也时刻与餐饮同行分享从业心得:有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有与时俱进的好学精神;有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有海纳百川的宽容气量;有诚实守信的合作态度。

艺无止境。如今,孔亮正悉心研究推出渔味堂“茶筵”,与餐饮同仁们一起努力,为信阳菜的推广开辟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信阳的灵山秀水、美食佳肴留住乡愁。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