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习近平总书记在信阳考察回访记·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

自强不息走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


本报记者 向 炜 时秀敏 李 海

距离光山县司马光油茶园车程约10分钟,就到了文殊乡东岳村。

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东岳村文化接待中心,察看当地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并同当地脱贫致富带头人亲切交流。他强调,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的进行时。脱贫攻坚既要扶智也要扶志,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建立造血机制,增强致富内生动力,防止返贫。要发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要脱贫,而且要致富,继续在致富路上奔跑,走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

东岳村历史悠久,是首批中国传统村落、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也是国家级贫困村,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5户585人。

2018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东岳村依托产业扶贫实现了整体脱贫。村里还成立了村电商服务中心,把村里的农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9月18日,记者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来到东岳村时,立即被眼前的景象所感染:村民们围坐在村文化中心广场,自发表演的带有浓郁光山特色的戏曲舞蹈节目正在上演,徽派风格的文化中心小楼悬挂着的印有“牢记总书记嘱托 走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标语的横幅格外醒目,现场一派欢欣鼓舞的场面。

“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村里的事情办好”

“总书记来到我们村,还和我们很多村民都亲切地握了手,村里的每个人都很激动!”东岳村的党总支部书记杨长家兴奋地告诉记者,“总书记看到我们村产的月饼包装比较简洁很高兴。他说,要注意节约环保,杜绝过度包装,避免浪费和污染环境。”

在东岳村文化中心,总书记察看了糍粑、月饼、咸麻鸭蛋、黑猪腊肉、红薯粉条、甜米酒等“光山十宝”和光山羽绒服、信阳毛尖等特色产品,详细询问了产品的市场销路和带动村民脱贫的作用。

杨长家告诉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和6位当地脱贫致富带头人进行了亲切交谈。总书记说,光山县今年退出了贫困县序列,贫困帽子摘了,但攻坚精神不能放松。要发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要脱贫,而且要致富,继续在致富路上奔跑,走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

如何脱贫致富,共同奔小康,总书记的一番话,说到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坎里。

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是个重要课题,在东岳村,习近平总书记悉心指导,连连支招。

“总书记特别提到了基层党建工作,他说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把党中央提出的重大任务转化为基层的具体工作,抓牢、抓实、抓出成效。”杨长家感慨地说,“要让老百姓看到我们党员是真真实实为了全村发展、为了父老乡亲的美好生活在付出,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东岳村的事情办好,请总书记放心!”

“把总书记的鼓励化为动力,带领乡亲们共同奔小康”

“当时总书记站在这里同我们交流,背后就是我的家庭农场。”记者在东岳村文化广场见到村民杨长太时,他依旧难掩内心的喜悦,“作为一名党员,我会更加努力,带动更多的父老乡亲发展生态农业,共同增收致富奔小康。”

从一开始村里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贫困户,到现在成为令人羡慕的致富带头人,老杨凭着自己的干劲儿,实现了从致贫、脱贫到扶贫的“三级跳”。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把国家级贫困县光山县确定为定点扶贫县。为推动光山早日脱贫,中共中央办公厅为其量身定制了金融扶贫、电商扶贫、助学扶贫等三方面帮扶措施,经过近4年的努力,光山县的面貌大为改观。

文殊乡方洼村村民李开齐,2009年从郑州回到家乡,流转山地、荒坡200多亩,套种油茶和茶叶,创办光山县山农生态农林专业合作社,随着经验不断丰富,流转土地面积逐渐扩大到680亩。

9月17日上午,李开齐向总书记报了喜:“不仅我们的收益提高了,去年还带动48户贫困户脱贫,现在政策好,我非常有信心发展生态农业,做好绿色食品。”

“总书记一直强调不能有返贫,光山作为中办定点扶贫县,更要稳住,脱贫攻坚成效的巩固和提升没有休止符。我们需要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的同时,去探索并走好乡村振兴之路。”第四批中办派驻光山县挂职干部侯文军深有感触地说。

文殊乡党委书记余成海同样感受颇深:“我们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全面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与乡村振兴工作,确保‘户户有增收渠道,人人有致富门路’‘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确保人民群众致富奔小康。带领群众自力更生,创造美好生活!”

“让光山花鼓戏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起源于东岳村的光山花鼓戏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9月1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来到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文化接待中心,两名花鼓戏演员给总书记现场表演了一段新编花鼓戏,赢得热烈掌声。

“能唱给总书记听我们光山花鼓戏,真是非常荣幸,也非常激动!”现年50岁的张秀芳从17岁成为老艺人翁行凡的关门弟子,如今已唱了33年的光山花鼓戏。她告诉记者,那天她和丈夫方应亮一起表演的光山花鼓戏《中办扶贫到光山》是他们自己改编,唱的正是老百姓共同的心声。

说着,张秀芳叫来不远处的丈夫,夫妻俩欢快地向记者表演起来:“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咱老百姓心里好喜欢。党中央号召来扶贫,中办来到光山县。干部群众齐努力,撸起袖子加油干。精准扶贫像绣花,贫困乡村换新颜……”

光山县文殊乡是信阳市首个被命名为“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的乡镇,传承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光山花鼓戏。这种戏由豫南地区民间小调、山歌、歌舞,并融合楚剧、黄梅戏唱腔,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宋代。从苏东坡的《仇池笔记》中“光黄人二三月群聚讴歌”,可以看出光山花鼓戏雏形已具。光山花鼓戏植根于民间,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群众欢迎。民间早有“听了花鼓戏的哟哎哟,害病可以不吃药”“干活不听花鼓戏,浑身上下无力气”的说法。

2014年,光山花鼓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年来,为支持这一剧种的传承和创新,光山县有关部门搭建了广阔的平台,鼓励老艺人招收学徒,并直接补贴资金帮助戏班购置服装、道具等,逢年过节还组织各戏班到指定地点演出。现在,花鼓戏已经成为当地民间艺术的龙头,带动了地灯戏、皮影戏、狮舞、龙舞、旱船等地方戏和民间表演艺术的蓬勃发展。

“总书记的鼓励,让我感觉越唱越有劲!”张秀芳说,“我一定继续好好唱戏,多带徒弟,让光山花鼓戏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