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焕活力
□本报记者 曹新俊 虞 静
“现在,党委政府对电商扶持力度很大,我的公司发展很顺利,去年销售额500多万元。”新县北纬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凯昨日对记者说。
在新县,像梁凯这样活跃在电商产业的有一大批人。截至目前,新县网店人员1402人,累计培训电商人员7929人(其中贫困人口4806人),农村电商从业人员426人(其中贫困户276人),累计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4134人,电子商务交易额21.96亿元。
新县电商产业发展的喜人局面,是该县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新县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建强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要素加速集聚,势能加快释放。
转型发展,产业升级是关键。
“在党委政府引导下,我们注重产业升级,攻克和掌握了乳膏剂、软膏剂、凝胶剂研发和制造的核心技术,促进了公司迅速发展。”羚锐生物药业总经理姜家书介绍,转型升级带来显著效益,公司营业收入从2016年转型前的5273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11321万元。
如今,产业转型升级在新县结出了累累硕果。其中,羚锐制药智能制造数字化工厂通过工信部评审,荣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毅辉智能、草木人茶叶分别成功申报河南省第二批机器人“十百千”示范应用倍增工程项目、国家绿色工厂项目。
“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我们不断探索以旅游产业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进而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实现新跨越。”新县县委书记吕旅对发展全域旅游十分重视。
言诺必行。新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设立1000万元旅游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构建“九镇十八湾”乡村游格局,创建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11个,9个村入选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乡村旅游经验推广全市,在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经验交流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
功到自然成。如今,新县全面唱响全域旅游协奏曲,带动了50000多人就业,并于今年9月4日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
同时,新县红色培训、劳务培训、商务培训、研学培训突破10万人次,教育培训产业持续火爆,持续推动了产业升级。
转型发展,政策是“指挥棒”。
“我以前在大连创业,小有成就。后来县里实施了‘999’回归工程。想着政策吸引人,老家又需要我这样的带头人,所以,就返乡创业。”罗传周告诉记者,得益于政策支持,他投资的武占岭生态旅游度假区进展顺利,漂流项目将在明年正式“开漂”。
新县严格落实“双十条”等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华容伟业、大唐电信、春泉节能等23个项目落地建设,总投资近78亿元;创新打造“大别山云端产业园”,入驻企业102家,投资及注册资金达23.7亿元;扩大对外开放“朋友圈”,引进省外资金17.8亿元,增长7%;深化“项目建设年”活动,新开工重大项目58个,完成投资43.2亿元,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动能更加强劲。
转型发展,改革是动力。
“真没想到,‘最多跑一次’在老家这么快就实现了。就冲着家乡政府服务思想的转变,我决定返乡创业,带着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在北京事业有成的高勋志对家乡高效率的服务竖起了大拇指。
新县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出“最多跑一次”事项291项,全年为企业减负6694万元,新注册市场主体2496户,被确定为全市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试点县。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发行政府债券5.4亿元,10家企业在中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展示,在166个村开展“整村授信、逐户核贷”工作,被确定为河南省普惠金融试点县。
山水红城誉满华夏,健康新县近悦远来。如今,新县转型发展的效应已如春风化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走出了转型发展新县路径,交出了转型发展新县答卷,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枝繁巢暖引雁归
□本报记者 曹新俊 李 凯
“您看,这是我们的精密车间,经过取料、激光切割、焊接、表面处理、组合等工序,一个精装的设备模具就做成了。”昨日,河南毅辉智能制造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崔宝华向记者介绍。
位于新县的河南毅辉智能制造有限公司是我市企业智能生产的样板,拥有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全自动智能锻造生产线两条,主要产品有轨道交通制动系统部件、光纤通信系统部件、导弹导航系统配件等。
这是一家名副其实的高科技企业。
如此高科技产业落户老区新县,让人惊讶不已。“秘方”说来也简单——新县亲商扶商,既“暖企”更“暖心”。
新县政策开路,实施“引凤还巢”、“999”回归等工程,开辟农民工返乡创业“绿色通道”,出台《新县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等10多项举措。
新县提供平台,依托产业集聚区,全力打造医药制造、智能制造、农副产品加工、文化旅游四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为返乡人员创业提供发展平台,提供了展示自身的舞台。
“要政策有政策,要平台有平台,这让我看到了家乡党委、政府发展经济、为民谋福的决心。”毅辉公司的董事长吴启权看到家乡招商引资的诚心后,于2014年在新县投资5亿元创建了河南毅辉智能制造有限公司。
项目落地不是目的,发展壮大才是根本。
新县县委、县政府帮助企业解决各种发展难题,让创业者感受到老区人民的热情,让创业者思想上有依托、经济上有优惠、精神上受鼓励,与老区人民心连心、共成长。
在好政策的带动下,新县共有8600多名农民工返乡创业,累计创办特色种养、加工制造、建筑建材、餐饮服务等各类经济实体7830家,累计投资近35亿元,年创产值近76亿元,带动群众就业5.3万人。
如今,“输出打工者,引回创业者,带动就业者”成为新县一道靓丽的风景。
“明星企业”的扶贫情怀
□本报记者 曹新俊 李 凯 通讯员 程一桐
“在公司党委的组织下,党员干部和员工积极参与地方扶贫工作,主动承担了企业所在地新县周河乡汤冲、柳铺、冯楼、余冲等6个非贫困村211户632人贫困人口的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昨日,记者在河南羚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称“羚锐集团”)采访时,印象最深是企业的扶贫情怀。
羚锐集团通过进厂就业、建立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等方式,累计带动余甫志等1万余名贫困人口脱贫,走出了一条山区、老区、贫困地区企业发展的新路子。
在新县,大别山精神根植于群众心中。在党委、政府的引导下,涌现出了一个个像羚锐集团这样倾心扶贫的“明星企业”。
“现在,我已经搬新家1年了,是村里‘四菇连种’这个项目让我过上了好日子!”郭家河乡湾店村的贫困户郭忠福说。
“四菇连种”项目是由新县新益农农业科技公司累计投资2000多万元兴建的,共流转土地150多亩,建成菇棚106座。在党委、政府的引导下,该乡3个贫困村299户贫困户通过“到户增收”项目资金入股企业,每年能获得稳定的分红收入。
“公司对贫困户的鲜叶收购价要高于市场价10%,不限量,车间和采茶用工优先倾向贫困户。”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陈店乡河南紫祥茶叶公司总经理杨涛兴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让乡亲们尽快致富。
前行不忘来时路,初心不改梦归处。在新县“脱贫摘帽”的过程中,全县共有73家民营企业与73个贫困村结对帮扶,实施扶贫项目232个,受益贫困人口11842人,充分展示了老区企业的扶贫情怀。
荒山添新景 村民致富忙
□本报记者 曹新俊
“在外面打工虽然工资高点,但去掉吃住等开销,也挣不了多少钱。在这当保安,除去五险一金能拿到2000多元,还能照顾家人,比在外面安心多了。”在新县陡山河乡柳湾村,村民程海对能够在武占岭生态旅游度假区工作十分满意。
昨日,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程海口中的武占岭生态旅游度假区是新县“999”回归创业工程项目之一。该项目由该乡白沙关村成功人士罗传周于2017年11月开工建造,一期投资2.2亿元,用于开发漂流项目,目前已基本完工。
“以前,这个地方是荒山野岭、交通不便,周边村民得不到收益。现在,上山6.5米宽的路修通了,5.5公里的漂流河道整修好了,蓄水工程正在收尾。这个荒山野岭变成了‘聚宝盆’。”柳湾村党支部书记徐敬忠告诉记者,项目的开建带来了大量工作岗位,许多在外务工的本地人都愿意回来,仅仅在景区一期建设阶段,就带动了100多人直接就业。
除了直接带动就业,景区于2018年联合周边5个村建设了武占岭漂流橡皮艇加工厂,已经生产销售皮划艇2800条,带动了80名富余劳动力和贫困户务工致富,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了10万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动力。
“明年正式‘开漂’后,景区的带动作用将更强。”武占岭生态旅游度假区销售经理吴鹏程介绍,漂流项目投入运营后,预计年接待量为10万人次至30万人次,将带动白马山村、塘湾村、刘湾村3000多名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创业,为新县全域旅游的健康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