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三红”协奏 幸福曲长
□本报记者 姚广义 王凌云 虞 静
深秋时节,记者走进新县箭厂河乡戴畈村“三留守服务中心”,看到一派喜乐景象:两位大爷在活动中心下着象棋;一群孩童在铺着彩色塑胶垫的游乐场中玩耍;“幸福影院”里几位老人躺在按摩椅一边聊天一边看电影;儿童活动室里几个幼儿在乡村护理员的陪伴下玩着积木……
有谁想到戴畈村曾是一个贫困村?戴畈村里有“三红”:乌桕红、革命红、夕阳红。“革命战争年代,戴畈儿女记录在册的烈士就有96位,可谓家家有烈士、户户有红军、山山埋忠骨!”在戴畈忠烈园,一位村干部向记者介绍道。
如今发生了喜人变化。“我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她们来看我的时候!”85岁的留守老人张祖秀口中的“她们”就是村里的“孝心护理员”。一键按通座机,“女儿们”就会上门陪她聊天、打扫庭院、送医送药,听她讲述过去的故事。
张祖秀1934年出生在光山县,在战争年代度过了艰难的前半生,后辗转到新县逃荒,遇到了如今的婆婆和第二任丈夫,而后育有儿女5人。据老人回忆,直到改革开放后,她才过上安定温饱的生活,住进了四合院砖瓦房,用上了儿孙购买的进口电器和村里免费改造的独立卫生间。但儿孙们都在外地工作、经商,没有一个在身边。
“生活好了,他们却老了,孤独了。”老人的孝心护理员方凤云告诉记者。
驻该村第一书记陈孟辉入村后发现这一问题后,探索成立了全省首个村级老年协会,并在县、乡党委政府的政策扶持下,以戴畈村为试点,集中建立了“高配”的乡级“三留守服务中心”,将全乡60周岁以上的重度残疾老人、8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存在特殊困难的老人纳入重点服务对象,将70周岁以上老人和60周岁以上留守老人纳入一般服务对象。聘请留守妇女为孝心护理员,通过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系统、手机APP和一键求助,第一时间快速回应老年人的需求,为全乡老人提供以助洁、助餐、助行、助医和心理慰藉为主的居家养老服务。每月9日、19日、29日定为敬老日,集中上门走访慰藉。
“戴畈村的居家养老探索得到中央农办、国务院扶贫办和各大名校专家学者的关注,他们纷纷前来调研,信阳市委党校还将这里作为干部培训现场教学点,省民政厅领导来此调研后,认为我们可以及时进行推广‘戴畈模式’。”箭厂河“三留守服务中心”负责人游森介绍。近两年村里先后荣获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全国基层社区建设示范村和省级卫生村等称号。
看!细微之处 源于真心
□本报记者 姚广义 王凌云 虞 静
走进干净整洁的新县吴陈河镇马鞍村残疾人孔令芝老人的家,墙上习总书记的照片赫然醒目,谁也不曾联想到这是一对年逾古稀、家有重度瘫痪者的家。74岁的其老伴邱杏烈握着记者的手激动地说:“我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现在这样的好生活,感谢党和政府!”孔令芝脑梗后瘫痪10年,邱杏烈不离不弃照料10年,让邱杏烈没有想到的是,政府将他们生活中的点滴困难,都记在了心上。
门前的无障碍通道、树下的康复训练双杠、门口的扶手、家中的升降护理床、厕所的无障碍马桶……即使邱杏烈不在身边,孔令芝也可以娴熟地依靠轮椅,“走出”家门,晒晒太阳,锻炼身体,独立如厕。这些细微之处的改造,不仅让步入古稀之年的邱杏烈解放了,也让孔令芝对生活更有信心了。
革命战争年代,不足10万人的新县,为中国革命牺牲了5.5万名热血儿女。由于战争创伤及医疗条件,全县有残疾人家庭7300余户,残疾人2.56万人。残疾人能否自理、自立,不仅关系着数千户家庭的幸福,更牵系着老区群众能否全面实现脱贫。
为落实“两不愁、三保障、两扩面”,新县坚持在危房改造、易地搬迁、集中托养、残疾人帮扶就业等项目中,同步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使数万名残疾人受益,极大提高了残疾人生活质量、生存环境。截至2019年年初,全县全面完成了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
于细微之处见真情。记者看到,邱杏烈家中卫生间门就比日常家庭的要宽50%,就是便于轮椅进出。而在金兰山杨传生家,夫妻一位双目失明,一位双腿瘫痪,改造时因人定制。现在的杨传生家,做饭有低位灶台和水池、如厕有马桶和扶手、出门有坡道和栏杆、家里有盲文语音电磁炉、语音电饭煲、音乐提醒烧水壶以及声光电子盲杖等这些智能辅助用品。人性化的无障碍改造让夫妻的日常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善。
如今,新县县城和集镇主干道盲道全覆盖,公共空间坡化全覆盖;225座旅游公厕无障碍厕位全覆盖;建成乡镇无障碍社区建设试点7个;创建残疾人就业扶贫示范基地6个,带动400余名残疾人就业;设置公益岗位,安排53名贫困残疾人就业;探索“就业+康复”模式,依托“扶贫车间”设立“工疗车间”,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
山水红城,文明新县,“助残”已蔚然成风。新县先后被评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县”“河南省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残疾人就业培训工程先进单位”。
触!一元公交 “脉动”山城
□本报记者 姚广义 王凌云 虞 静
“一块钱,从家门口坐到乡镇,有事还能提前打电话预约,司机还都是俺乡亲,你说方便不方便!”坐在崭新的小巴士上,新县吴陈河镇章墩村村民扶庆安搂着熟睡的外孙高兴地跟记者分享一元公交的坐乘体验。
这是地处大别山腹地的新县多年来坚持以“办人民满意交通”为目标,克服交通闭塞落后的出行劣势,以“巩固、完善、提升”为主题,真抓实干,久久为功,促进老区交通大发展的一抹缩影。
70年来,新县完成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仅有4条75公里简易土面公路且因战争损毁无法使用;到改革开放期间公路建设进入大发展时期,1985年拥有公路102条,总里程达到723公里;到2005年该县实现全县乡镇实现“乡乡通”;再到如今不仅公路建设实现了“村村通”部分实现“户户通”,更有配套设施和乡村公交覆盖了全县所有行政村,老百姓出门“抬抬脚”“挥挥手”,投上一块硬币就进了城。
要致富,先修路;有好路,快致富。一元公交,让铺设在大别山腹地的致富路彻底“活”了起来,带动乡村,“脉动”全县。
“农村都有赶早集的习惯,乡亲会把土特产带到集市上卖个好价钱,然后换购其他生活用品。我早上6点半就会从章墩村出发,经过8个村站,到达吴陈河镇大约8点。而后原路绕回来,再在起点开始第二班。每天上午来回两班,下午来回两班,其余时间,有急事可以直接打我电话,随叫随到。”公交司机章其广就是本地人,受公交公司聘用后今年8月开始在村里给乡亲开公交。老章是个热心人,乡里的路他很熟,他的电话号码固定公布在每个村的候车点,有事就能呼叫,这样的暖心公交,一元坐全程。
“从上车到下车坐到哪里都是一块钱。现在村里住的基本上都是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出行很难,开车他们不会,骑摩托不安全,叫车不方便,打车又太贵,想出门卖点土特产补贴家用,不够来回坐车钱。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县财政出资运营‘一元公交’,人员、车辆交由客运公司统一调配管理,聘请人熟、路熟的本乡人做司机,通车以来,受到了群众一致好评!”吴陈河镇组织委员汪雨介绍道。
如今,全省“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在新县落地开花,开辟精品通村线路22条,每天发班80余次,新增21条通村线路畅通无阻,21个换乘点候车亭建设完毕,每逢节假日增加学生班、节日班,一台台安装上GPS动态视频监控平台的绿色小巴士谱写着新县乡间最动人的旋律,也用流动的风景线描绘出新县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嗅!文明实践站 花开遍地香
□本报记者 姚广义 王凌云 虞 静
中秋时节,记者走进新县全域旅游中的水韵度假湾浒湾乡游围孜村看到,一排排古朴的民居坐落在水中,房前花木蔚然成荫、房后水塘荷花摇曳;一群群鸭子在岸边悠闲地散步,丝毫不顾及来往的行人;干净的石板路映衬着质朴的民舍,一派江南水乡的美景。
“办乡村文明实践站,我们也是边摸索,边实践,没想到收到了这么好的效果。现在村里移风易俗成效明显,乡村治理难题迎刃而解,我们联合群团组织搭建文明实践站平台,发动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上次丰收节全村有700多人上台献技,不仅感受了丰收喜悦,密切了干群关系,还激发了农民的创造力,让大家切身体会到通过奋斗获得的幸福感!”市委统战部办公室主任、驻游围孜村第一书记徐祥如数家珍。
“全县自上而下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让志愿服务下沉,让干部主动俯身,让群众当上主角,通过站所平台,将服务群众、服务脱贫、服务中心工作与丰富群体活动有组织、有系统地串联起来,丰富内涵,创新载体,乡村治理有了新抓手,群众的获得感增加了不少!”浒湾乡党委副书记汪卫东说。
村里的留守妇女余金枝,就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手拿“红城月嫂”培训合格证、农村实用技术专业结业证书以及各种荣誉证书,让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余金枝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年轻的余金枝婚后为支持丈夫出外务工,多年留守在家照顾瘫痪在床的公公和两个孩子,时间久了,原本内向的她变得更加沉默寡言。
“她帮别人做饭,做好饭都不上桌就悄悄走了,端菜也不愿意露面,让别人端,不爱说话。现在她却成村里的明星了,上了村里的‘乡贤榜’。”面对副乡长张晓娟热情的推介,余金枝腼腆地笑着说:“以前总觉得负担大,不想和人接触,这几年村里不仅帮我培训技能,还安排了固定的公益岗位,带孩子之余我也挣钱了,感觉有了干劲。上次参加丰收节的舞蹈排练,我觉得收获很大,自己心里敞亮了很多。”
和余金枝一样,在文明实践站受益的还有村里的孤寡老人、困难群众。有了平台,村民都愿意扶弱济困,为村里建设添砖加瓦,给困难群众雪中送炭。
“这两年,村民胡京成、游琦等许多年轻人,主动加入服务队伍,给敬老院捐款捐物,带头做好群众工作,村里的矛盾少了,邻里关系特别融洽,乡风乡情更加浓厚,我们的群众工作多次受到了上级表彰。”张晓娟补充道。
游围孜村的情景,只是新县95个村级实践站的一个小小片段。
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五个振兴要求,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蓬勃开展,在城区建成占地1156平方米的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乡村建成1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95个实践站,组建了多元队伍,厘清了组织架构,吸纳了各类志愿者219人,由县主要领导牵头,将全县8个委口、15个乡镇、16个规模以上企业及各城市社区分为4个片区,选派4名正科级干部为支队长,深入推进“点单式”志愿服务向乡村基层延伸。如今,新县城乡文明实践活动花开遍地,沁人心脾。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