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版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灵秀罗山 务实奋进


勇立潮头七十载 扬帆逐梦新时代

中共罗山县委书记 许远福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70年沧海桑田,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紧紧抓住历史赋予的发展机遇,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务实奋进,经济社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欠发达的实际,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取得了丰硕成果。

坚持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发展活力不断释放

70年来,面对各个时期的历史任务,县委、县政府从罗山实际出发,积极推进思想解放、改革创新,在找准落后地区加快发展之路上,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与追求,创新提出“工业强县、农业稳县、三产活县、生态立县”的发展思路和建设“实力罗山、文化罗山、生态罗山、幸福罗山”“一核两带四轴四区”等发展目标,发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开启新时代罗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征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奋力推进罗山高质量发展,以优异的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等强力号召,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和发展重点,县域经济更具特色、更有保障、更富活力。今年以来,我们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激发发展活力,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创新建立了“5+3”工作机制,县四大班子领导齐上阵,拧成一股绳,绑在一起干,进一步统一了全县思想,提振了干部精神,凝聚起了推动“四个罗山”建设的强大合力。

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全面小康步伐加快

70年来,摆脱贫困一直是罗山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用决战的攻势、必胜的信心抓脱贫。选派6690名帮扶干部、203名第一书记,成立201个村级脱贫责任组、286个驻村团队,“六天五夜”吃住在村,网格化开展“四大活动”“昼访夜谈”“志智双扶”,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结对帮扶。经过几年来的艰苦奋战,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全县97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脱贫18115户、65232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07%,顺利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摘帽后,我们继续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极为严肃、极其重大的政治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中央、省、市脱贫攻坚重大战略部署,一手抓剩余贫困人口减贫,一手抓已脱贫人口巩固提升,全面落实“四个不摘”,严格执行“八条纪律”,保持工作力度不减、工作劲头不松、工作标准不降,确保了全县上下靶心不变、焦点不散、频道不换、力度不减,为顺利完成剩余6798人减贫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以增量提质为方向,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70年来,面对传统产业比重大,转型发展任务重的形势,我们转中抢机、稳中求进,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实现了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同步提升,三次产业结构由1949年的95∶0.1∶4.9、 1978年的79.8∶6.2∶14.0调整为2018年的22.2∶35.4∶42.4。工作中,我们围绕壮大工业经济,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抓手,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完善服务功能,强化集聚功能。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40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14亿斤以上;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163”产业发展工程,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3家、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集群2个,打造河南名牌农产品8个,认定“三品一标”农产品产地31个、农产品40个,4家企业在中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围绕繁荣第三产业,着力打造旅游名片,灵山风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风景区,何家冲红25军长征出发地被评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计划总投资100亿元的灵山特色小镇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2018年全县接待游客328万人次,带动旅游相关产业增收14.3亿元;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文化娱乐、健康养老等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坚持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社会事业长足进步

70年来,我们坚持把民生作为最大的政治,严格落实惠民利民政策,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建设,民生领域支出连续多年达到财政总支出的75%以上。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县PM2.5、PM10浓度稳定下降,空气优良天数保持在240天以上;积极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加快生态廊道建设,超额完成造林绿化任务,森林覆盖率达到40.7%;创新河道采砂管理长效机制,形成了治砂“罗山模式”。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质量稳步提高,高考本科进线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市前列,罗山高中被确定为清华大学生源基地,中招成绩综合考评实现全市“三连冠”,职教助力脱贫攻坚模式多次被中央省市新闻媒体报道。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别山画派全国知名,罗山皮影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远赴法国巴黎参加了专场演出。大力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县人民医院业务综合楼建设稳步推进,县中医院迁建主体工程全面完成,县妇幼保健院分院正式接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轻度慢性病医疗救助政策全国首创,填补了政策空白。深入推进平安罗山和法治罗山建设,创新建立“3+2”协调联动机制,不断加快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

坚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政治保障坚强有力

70年来,我们始终把抓好党建作为第一责任和最大政绩,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抓实党的政治建设,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河南工作和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增强政治定力,把好政治方向,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大力实施党支部“堡垒工程”,深入推进“严乡强村育新”计划,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学习运用“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的经验做法,以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过硬,推动党的建设高质量。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干部作风提升年”活动,认真落实基层减负要求,驰而不息纠治“四风”,狠抓巡视巡察工作,深入推进监察体制改革,形成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反腐败体制,全县党风政风持续好转,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攻坚克难风雨路 砥砺奋进铸辉煌

罗山县人民政府县长 汪明君

风雨七十年,奋进七十载。70年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罗山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抢抓机遇中持续求进,在爬坡过坎中务实发展,在克难攻坚中积极作为,干成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提出建设“实力罗山、文化罗山、生态罗山、幸福罗山”发展目标,发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开启新时代罗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征程”的强力号召,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和发展重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过去的70年,是罗山综合实力大幅攀升的70年。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面对传统产业比重大,转型发展任务重的形势,我们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抢抓机遇、稳中求进,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实现了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同步提升。2018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6亿元,是1978年的118.4倍;三次产业构成由1978年的79.8∶6.2∶14调整为2018年的22.2∶35.4∶42.4,二三产业占比为77.8%,比1978年提高57.6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45亿元,是1978年的89.5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96元,是1978年的81.6倍。围绕提升工业发展集聚能力,以产业集聚区和石材专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大投入力度,补齐设施短板,持续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服务功能,强化集聚能力,全力打造电子信息、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等主导产业集群。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粮食产能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县。持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2012年以来,通过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共新建、改造坑塘1.3万余口,兑现奖补资金5151万元,撬动社会投资2亿元以上,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改造,得到省、市充分肯定,连续四年夺得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红旗渠精神杯”。围绕供需两侧发力,发展全域旅游,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信息服务、文化娱乐、健康养老等新兴服务业,灵山、何家冲和董寨三大旅游品牌享誉全国,灵山风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何家冲红25军长征出发地被评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8年,全年共接待游客32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4.3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县特色商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9亿元,居全市第2位;建成区面积1.02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6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5家,居全市第1位,成功晋升为省定一星级特色商业区。

过去的70年,是罗山携手共创绿色发展的70年。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深化环保改革,建立完善生态建设制度体系,把住环境容量上限,严控高消耗、高排放项目建设,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持续实施“蓝天、碧水、净土”工程,严格落实“六控”措施,全县空气优良天数稳定达标。围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目标,全面推行河长制,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加快城市黑臭水体整治,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建立了河道采砂长效管理机制,创新“河长+警长”“人防+技防”工作机制,构建河道全方位、立体化监控体系,河道采砂整治、监管经验全省推广,省内外多个市、县来我县考察学习。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8%,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0.5%,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省级生态乡镇7个、省级生态村22个,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并顺利通过了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现场考核,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纳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过去的70年,是罗山城乡建设全面提质的70年。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着眼于优化城乡基础设施、改善城乡基础条件,不断加强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截至目前,县城建成区的面积由1978年的不足2平方公里扩大到24.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1978年的不足2万人增加到24.3万人,城镇化率达42.91%,规划了面积达21平方公里的罗湖新区,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抢抓全省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重大机遇,主动对接市“6+3”城市组团发展规划,大力实施城市提质工程,县城基础设施配套更加完善,老城区改造主次干道60多公里,新区建成主次干道5条10余公里,新建改造背街巷道125条、管网316.7公里,县城路网形成“八纵六横”的体系;持续开展县城环境综合整治和“三违”整治,中心城区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100%,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立足小城镇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完善基础设施、强化配套功能,建成了一批经济强镇、农业大镇和旅游名镇,灵山镇成为全国重点镇,周党镇被确定为全省经济发达镇行政体制改革试点。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对农村垃圾定点收集、及时清运、统一处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有4个乡镇、11个村被评为国家和省、市美丽宜居乡镇、村,创建省级以上传统村落26个,何家冲村入选全国传统村落名录。

过去的70年,是罗山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70年。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把民生作为最大的政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步步变为现实。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贯彻精准方略,强化政策落实,高质量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截至2018年年底,全县实现脱贫18125户、65218人,贫困发生率由11.3%降至1.07%,97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罗山成功实现脱贫摘帽。社会保障更加完善,2018年,全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40395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39.2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9.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3.3万人。坚持科教兴县战略,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持续改善,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职业教育发展实现新突破,先后为国家输送优秀学生8万余人,被表彰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及乡镇文化站、村级农家书屋等全部实现免费对外开放。医疗卫生水平全面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全覆盖,县人民医院整体迁建至新区,县中医院即将建成并搬迁投入使用,县妇幼保健院迁建项目正抓紧实施。创新建立“3+2”协调联动机制,不断加快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扎实推进平安罗山和法治罗山建设,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