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之花绚丽绽放
□本报记者 马保群
走进罗山县朱堂乡老寨山,放眼望去,云雾缭绕,层层叠叠的茶树郁郁葱葱,满眼的绿色扑面而来,茶叶的清香沁人心脾。
“可别小看这一片片小小的茶叶,它可是我们老寨山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谈起茶叶,老寨山生态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敏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李敏告诉记者,在发展壮大的同时,公司响应政府提出的“党建+”新发展模式,建立党支部,带领周边群众增收致富,现已成为群众心中的“主心骨”和“服务队”。
这种“党建+”发展模式是罗山县创新党建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罗山县以党建工作为统领,着力夯基础、提能力、强堡垒,将党建优势转化为管理优势,党建活力转化为推进动力,围绕全县特色产业,采取“党建+”发展模式,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
夯实基层组织,建强战斗堡垒。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要发展,关键靠支部。罗山县以推进“严乡强村育新”计划为契机,按照“三有三带”标准,把党性强、靠得住、有威信、有本事的“能人”推选进村“两委”任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围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强化培训,提高党员干部业务能力和水平,打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依托全县特色养殖、生态茶叶、休闲农业等优势产业,采取独建联建的灵活方式,组建新经济组织党支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鼓励经济主体发挥优势,营造浓厚的帮贫助困氛围。
创新工作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产业发展,项目带动,一头连着经济发展繁荣,一头连着群众致富增收,罗山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创新“党建+”模式,把组织优势融入产业发展中,持续加强研究和谋划,做好管理和服务,引导建立种产销一体化模式,实现专业化、社会化生产;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群众”模式,通过股份分红、聘用务工、土地流转等方式,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风劲帆满,气势如虹。激越奋进的罗山县委带领全县党员干部,高扬党建旗帜,劈波斩浪,奋勇前行,让党建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美丽田园焕发新活力
□本报记者 马保群
“田园更多彩,增收有保障,农民美好生活才有盼头,乡村振兴才会有希望。”昨日,罗山县潘新镇徐寨村火龙果种植园“园长”胡文俊深有感触地说。
走进徐寨村火龙果种植园,火龙果植株郁郁葱葱一字排开,四处延伸着结实的枝条,果实则像一个个小红灯笼挂在其中。随手摘下一个色泽彤红的果子,从花谢处向外剥开,饱满的果实看着娇艳欲滴,轻轻咬上一口,满口汁水,甜而不腻,唇齿留香。
“我们园区火龙果的品质非常好,采用全程无污染绿色生态有机种植方法,属于天然无公害水果,深受群众喜爱。下一步,我们将带动更多的人种植火龙果,不仅让火龙果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还要让它成为吸引游客来潘新观光旅游的一大看点,让火龙果真正成为‘致富果’。”
近年来,罗山县立足自然禀赋和脱贫攻坚实际,积极探索实施“多彩田园”产业扶贫模式,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发展规律为驱动,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自主融入产业链条为目标,建立产业发展与贫困群众增收的稳定利益联结机制,力促贫困群众通过多种渠道融入产业发展,形成产业类型多样性、带贫模式多样性、增收渠道多样性的产业扶贫格局。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罗山县以“多彩田园”示范工程建设为载体,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美丽乡村+合作社+贫困户”“易地搬迁+产业教育+贫困户”等八种模式,重点发展优质稻米、茶叶、油茶、中药材、水产、林业、乡村旅游等优势产业,建成产业扶贫示范工程121个;光伏扶贫电站54个,辐射带动2932户贫困户年均收入1500元以上;创新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对300亩以上的带贫养殖大户或合作社,每亩一次性奖补200元,对贫困户连片种养5亩以上的,每亩一次性奖补400元;发展花生生产经营专业村15个,种植优质花生5万多亩,总产提高到1600万公斤;建立电子商务服务站20个,培育电商销售带贫企业34家;设立产业扶贫奖补资金6000万元,大力发展富民产业。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罗山县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让群众共同步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多彩梦愈来愈近,也为乡村振兴的多彩画卷点缀了丹青妙笔。
挪出穷窝子 搬出新希望
□本报记者 马保群
“感谢党的好政策,自从搬到了安置点,俺们一家人的生活真是大变样。”昨日,在罗山县高店乡东街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齐永权指着宽敞明亮的安置房,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干净整洁的道路、成排的徽式建筑、配套齐全的设施、竞相绽放的荷花……漫步在东街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所到之处,都给人一种自然、整洁、舒爽的感觉。
高店乡东街社区只是罗山县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一个缩影。自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以来,罗山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统筹谋划,精准施策,扎实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已提前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涉及10个乡镇20个安置点,共计840户、3036人。
挪穷窝、拔穷根、换新颜,作为扶贫工作的治本之策,罗山县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按照职责分工,加强部门协作,狠抓责任落实,做到搬迁对象精准、搬迁规划编制精准、搬迁政策精准、搬迁资金使用精准、搬迁任务安排精准。坚持尊重群众意愿与明确政策界限并重,合理听取采纳意见建议,明确政策界限;坚持安置点选址与规划并重,按照安置点选址靠县城、靠乡镇、靠旅游点、靠园区的“四靠”要求,高标准规划建设安置点,达到“五通六有七化”,即通水、电、路、有线电视、网络,有学校、公厕、文化广场、便民超市、垃圾中转站、标准化卫生室,道路硬化、路灯亮化、社区绿化、环境洁化、容貌美化、污水净化、垃圾无害化;坚持工程质量与进度并重,加强要素保障,合理安排施工,效率速度并进;坚持搬迁入住与拆旧复垦并重,搬迁、拆旧同步实施,拆旧、复垦同步推进,任务、责任同步落实,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没有产业发展作支撑,易地扶贫搬迁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为确保每个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罗山县组织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全面摸清搬迁户的家庭情况、致贫原因、劳动能力、发展意愿,因户施策、对症下药,帮助制定脱贫措施和帮扶项目;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有脱贫能力、有社会责任的市场主体参与易地扶贫搬迁结对帮扶,带领贫困群众共同致富;落实建一个扶贫车间、建一处光伏发电站、建一个后续发展公司、发展一批特色产业、安置一批公益岗位“五条”路径,确保搬迁群众能致富。
扶贫搬迁,“搬”出了幸福新生活,乐了心头,美了村头,富了人头。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罗山县正向着新的目标,奋力谱写发展新篇章。
聚力项目建设 筑牢发展基石
□本报记者 马保群
辉贸科技园、中毅节能、初鑫电子、德力纺织、龟山公园、白改黑工程……行走在罗山大地,扑面而来的,是经济发展的滚滚热潮,到处呈现出一派赶超发展的繁忙景象,从拔地而起的工业项目到精彩纷呈的民生工程,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正在这片土地落地生根,奏响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强音。
今年,罗山县重点项目188个,总投资53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62.6亿元,1月至6月,累计完成投资46.78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28.77%。其中,省重点项目1个,总投资1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亿元,完成投资2.8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70%,超时序进度20个百分点;市重点项目29个(含1个省重点项目),总投资195.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5.7亿元,完成投资27.3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59.8%,超时序进度9.8个百分点。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增长的‘定海神针’,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这是罗山县在加快发展中坚持的理念。
思路决定出路。罗山县按照“抓主抓重、有的放矢、注重实效”要求,准确把握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产业政策、扶持重点,着力在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深入论证谋划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
与此同时,罗山县认真贯彻《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通过学习研究、聘请专家解读、成立工作专班、外出考察等方式,学深悟透政策精神,围绕争取重大工程、谋划重大项目、争取重大政策支持、利用重大改革举措促进罗山发展。目前,共谋划淮河生态经济带重大项目241个,总投资3031.5亿元。
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为了项目干。罗山县把构建科学机制作为高效推进重点项目的首要前提,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左右相连、上下贯通的工作格局, 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充满活力的项目发展新路。
实行领导包抓责任制,建立“5+3”工作机制,成立5个工作专班,实行由县处级干部任项目长的“项目长”制度,定期召开推进现场办公会,重点跟踪解决问题。
实行项目月报制度,坚持“月通报、季分析、年考核”制度,及时查找问题、深刻分析原因、认真研究对策,进一步优化考核指标体系,增强考核实效。
实行督查通报制,按照任务分解落实、时间节点要求,定期不定期开展项目督查督办,强化重点项目日常跟踪问效,对落实不力的单位和责任人进行严肃问责。
为保障项目建设“续航有力”,罗山县以问题为导向,把项目建设作为检验政府转变职能的试金石,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了“联审联批”机制和“容缺办理”机制,“首席服务员”和“企业代办员”全面覆盖,做到重大投资项目保姆式服务。
好项目频添新动能,大项目带来大发展。罗山县正聚力重点项目建设,以时不我待、快马扬鞭的精神状态,奋力书写发展新篇章。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