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小城大美


——浉河区的“蝶变”之舞

□本报记者 曾鼎 刘翔 韩蕾 马保群

金秋浉河,峥嵘万象。一幅大美亮丽的城市画卷正在中原腹地徐徐铺展开来。近年来,浉河区犹如蛹化成蝶,一片片老旧除去、一处处陋颜改变,代之以美丽清洁的街区、通达坦荡的路网、葱翠怡人的景色……以旧貌换新颜的巨变硕果为新中国七十华诞献上申城礼赞。

“现在的行政路真的很漂亮,一到晚上,路两旁的中国结,红红的,亮得特别好看。”昨日,家住浉河区行政路附近的徐女士向记者表示,“柏油路面很平整,路两旁都是绿油油的行道树,白天凉爽,晚上漂亮,走在这样的路上,人也舒坦不少。”“跳舞、唱歌、学乐器……现在的生活过得很悠闲,社区还不定时举行活动,业余生活都丰富起来了。”浉河区民族社区居民谢女士说。

类似这样的感叹,每天都会出现。让百姓生活更美好,这是城市建设的初衷。如今,每一位生活在浉河区的人,都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城市的日新月异,以及由此带来的便捷与舒适。大投入、大发展的手笔下,浉河区加大了重点项目建设力度,立足优势和特点发展茶旅融合,借助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东风改造背街小巷、拆除违章建筑、打通路网……点点滴滴暖进了老百姓的心窝里。

一座城 同心协力写华章

浉河区作为我市的主城区、老城区,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区位优越,生态良好。近年来,80万浉河儿女朝着建设现代化美丽浉河的目标,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路。

为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2019年,浉河区不仅实施了四望山红色旅游路和柳谭路改建工程等市、区重点工程项目,还在财政资金极其紧张的情况下,筹集5200万元专项资金,新建改建通村部道路29条75.47公里、通组道路32条50.75公里,将解决全区10个乡镇(街道)60个行政村的道路通行问题,破解交通瓶颈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全部62个建设项目已完成47个,正在施工项目15个,总进度完成84%,完成村组道路106.3公里,计划在9月底前全部完工。

今年,浉河区还启动了“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无论远近,票价一元,覆盖全区149个建制村,让农村群众享受到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公交公共服务,实现真通实达,村村开通。

以前,浉河区乡村的各种美景、美食和特产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今,路通了,车通了,采茶工、客商、旅客纷至沓来,茶农走出大山,农产品行销各地,还带火了乡村游,为农民致富拓宽了新路子。

“原来进趟城,来回需要折腾几个钟头,至少要花二三十元钱,卖点香菇挣的那点钱刚够个路费,现在公交就通到家门口,出门一元,回来一元,省钱又省心。”吴家店镇石板村村民陈国书高兴地说,“靠着村村通客车提供的便利,原来是贫困户的我发展了香菇大棚种植,如今已经顺利脱贫了。”

交通拉近了城市与农村的距离,便捷让村民获得了幸福感。有别于村民的幸福感,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则从环境的持续改善中看到了幸福。

近年来,浉河区借着持续深入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建设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东风,全面实施城市净化、美化、绿化、亮化工程,每年都改造提升一批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并且坚持规划见绿、见缝插绿,推动全域绿化,秋枫园、柳莺园等数十个游园绿地精雕细刻,成为人们休闲观光的好去处,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以前真的是一走一脚灰,尤其是有汽车经过的时候,真是‘狼烟滚滚’,晚上基本没人愿意在这路边乘凉,怕‘喝灰’。”说起位于四里棚社区的豫南驾校胡同,社区居民闵全云打开了“话匣子”。

如今,走进这段升级改造后的背街小巷,清新之风扑面而来,绿油油的绿植与亮白的文化墙面交相辉映,让人耳目一新。

“现在,我们不仅喜欢看文化墙上的内容,晚上还可以坐在胡同边乘凉,路面干净了,卫生变好,出来乘凉心情也很好。”闵全云高兴地对记者说,小巷路平了、灯亮了、整洁了,文化气息也很浓,是一条有“内涵”的胡同,大家都很喜欢。

一片绿 茶旅融合显魅力

说起浉河区,最出名的莫过于茶叶。浉河区地处淮河上游,是信阳毛尖的原产区和主产地,大自然的恩赐让这里生态环境优越,人文底蕴深厚。如今,茶叶遇上旅游,擦出了不一样的火花。近年来,浉河区以全域旅游创建为契机,将茶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相结合,发挥茶叶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以五云、四望山、何家寨、南湾湖、黑龙潭、白龙潭等景点为依托,以茶基地为载体,以旅游为内容,以市场为动力,把生态茶园打造成旅游景区,把茶产品开发成旅游产品,茶文化也渐渐成为浉河区的旅游品牌,浉河区的茶旅融合之路开始绽放光芒。

通过建设茶旅融合观光示范点,浉河区加强道路整修、廊道补绿、旅游厕所、停车场及会车点、民居改造、旅游公共标识体系建设,将环湖路建成了一条环绕浉河区董家河、浉河港、谭家河、十三里桥等4个产茶乡镇、散发着浓浓茶香的茶旅融合观光廊道。

在环湖路上,有供游客观光的美丽乡村,俊秀茶山;有让游客品茗,体验茶文化的茶坊;有供游客赏茶观景的登山步道……这百里茶廊融入了茶歌、茶舞、茶戏等文化元素,从游览茶山、参观茶建筑、观赏茶俗、学习茶艺、品茶购茶等方面进行建设,依托董家河镇广义茶坊、车云茶坊,浉河港镇文新茶村、九拓茶坊、德茗茶坊、稳臻茶坊,十三里桥乡豫信茶坊,积极打造建设一批集观赏、体验、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茶体验场所,以“茶坊”联结千家万户,形成以环南湾湖百里茶廊生态产业文化旅游经济走廊,引领全市茶产区旅游融合发展。

“作为环湖路上十大茶坊之一,我们茶坊可以同时容纳260多人吃饭和60人住宿,在我们这里不仅能喝到信阳毛尖,了解毛尖文化,还能吃到信阳菜,看到茶艺表演。”8月30日下午,在环湖路上的稳臻茶坊,稳臻农茶林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子月笑着对记者说,“别看现在已经过了采茶的季节,但我这里经常客满,因为这里有山有水,风景优美。马上就是中秋假期和国庆假期了,旅游旺季来临,我这里肯定又是‘一饭难求’了。”

“我们茶坊不仅能吃饭,能喝茶,能看手工炒茶的过程,还能露营和烧烤,后续我们还将继续规划一些茶旅融合项目,让游客来得了,也留得住。”在德铭茶坊,记者了解到,德茗茶产业园占地300亩,总投资1.5亿元,将会建立生态茶叶种植园、绿色茶叶加工园、茶旅游休闲园、德茗茶文化园、o2o电商体验园、有机果蔬种植园六大园区产业项目,项目建成后,预计年接待人数约10万人次。

行“百里茶廊”,享茶乡风光。将生态旅游项目和茶园风光、茶文化底蕴相结合,以特色茶坊为点,环湖路为线,串起环湖百里万亩茶园,浉河区在全域旅游发展中突出茶文化的内涵,以茶旅融合塑造出生机勃勃的产业新景观。

一网格 以点带面全覆盖

网格化管理是将城市管理辖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为若干单元网格,把网格作为城市服务管理的基本单位,保证服务管理的敏捷、精确和高效,是基层社会管理的有效形式。

近年来,浉河区各个社区都按照网格仔细划分,实现了“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达到了社会服务“零距离”、社会管理“全覆盖”、居民诉求“全响应”,用网格把服务覆盖、延伸到每一个小区、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家庭。

而作为最早实行网格化管理的浉河区湖东街道,在致力于提升街道社会治理和城市管理水平的同时,逐步完善网格管理规范化和精细化,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街道”的社会治理目标。

“虽然社区网格的日常工作很琐碎,但都是关乎着社区居民的民生实事。”倪天成是浉河区湖东街道农专路社区的第三网格党支部书记,尽管已经年过花甲,但他每天准时准点出现在网格党支部,义务为大家调解邻里关系,及时上报居民反映的问题,是社区与居民之间沟通的桥梁。

像倪天成这样的网格党支部书记在浉河区各社区还有很多,他们是离居民最近的服务生力军,他们担负起收集社情民意、排查安全隐患、处理上报事件等职责,充分发挥了党组织在网格化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白天巡格由网格党支部书记、网格长、督导员、执法队员、协管员、警务员共同负责,网格长牵头排出巡格值班表,实行分时段巡格负责制,白班网格人员与夜班执法队员无缝对接。巡格时打开“社管通”手机APP记录巡格轨迹和巡格日志,巡格期间发现民生问题,能解决的第一时间处置到位,超出职能范围解决不了的问题,立即通过“社管通”上传到办事处一级网格平台,由湖东街道交办到相应的职能部门进行处置。如再解决不了的,继续上传到区级平台。例如,网格人员在晚上巡格时,发现有条小巷路灯不亮,于是通过“社管通”软件及时上报,湖东街道收到消息后会第一时间进行维修。

网格六员分兵把守,各负其责,打通基层社会治理“末梢”,成为一个个发现问题的移动“探照灯”,推动网格化管理更加规范化、精细化,也让网格成为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

一湖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如今的浉河区,志愿者深入街头巷尾,文化大舞台经常唱响,背街小巷旧貌换新颜,主题公益广告随处可见,凡人善举层出不穷,崇德向善蔚然成风。承古萌新的厚重文化资源彰显着浉河的气质与灵魂,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速度彰显着浉河的繁华与活力,栉风沐雨,砥砺前行。浉河,将继续书写美丽篇章。

编者按: 70载,沧海桑田巨变。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全面展示信阳发展成就,本报记者深入各县区,用精炼的文字和生动的镜头,记录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信阳大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典型经验,以推动全市上下团结奋进、砥砺前行。

今日起,本报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信阳发展成就巡礼”。第一篇是浉河区篇,敬请关注。 (内容详见今日T1-T4版)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