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迪
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大背景下,上级到下级调研的频次明显增多。关于调研工作的要求,在《之江新语》开篇,习近平总书记就以“深、实、细、准、效”五个字进行了高度概括。调研增多了,如何不增加基层负担,关键还在于求真务实。
曾经的基层害怕调研,因为一次调研就意味着要开好多会,要做好多方案。不仅如此,反映问题又不便直接提出,座谈会上一片和气,就像是一帮人配合着演戏。如今,各级机关厉行勤俭节约、简化接待工作,这极大地减轻了基层干部的压力。但是对于调研本身而言,仍旧难以取得实效。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基层“报喜不报忧”的思想阻力,让问题反映难以客观全面。二是有计划的调研难以脱离“调研脚本”,也就难以看到真实情况。三是“接待式”调研仍会增加基层负担,调研人员也难以真正深入群众。
要摆脱调研困境,就必须让“敲锣打鼓”的调研“安静”下来,让调研人员的心情也平静下来。思想上不“装样子”,行动上不“摆架子”,主动到田间地头去,到群众家中去,到真正有困难的地方去,去掌握第一手资料,去亲身体会群众疾苦,去充分了解基层的复杂情况,真正收获基层的真实。既要听还要看,既要动脑还要动手,尽量给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少添麻烦”。
“少添麻烦”不是要绕过他们,而是要通过最熟悉基层情况的党员干部群众,为调研工作提供所必需的帮助。如此的帮助,绝不是迎来送往、走马观花,轻车简行也能够追根究底。一次调研不仅仅是调研工作本身,更是与群众密切联系的重要桥梁。这关乎群众对我们党的工作、作风,甚至是党的形象的直观感受和看法,不可谓不大。
调研是为了工作,根子上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润物无声”,才能真正赢得群众认可。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