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十三五”期间,黔西南州完成338506人易地扶贫搬迁入住任务,相当于全州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创造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奇迹,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前,记者随“脱贫攻坚大决战,全国百家党报社长总编聚焦黔西南”大型采访团一行走进黔西南州义龙新区、普安县、晴隆县等地实地走访,了解黔西南在脱贫攻坚中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社会保障的新做法,探寻黔西南历史文化和山地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径,见证黔西南脱贫攻坚的坚实步履和丰硕成果。今刊发采访文章《书写“两山实践”的“黔西南样本”》,希望对我市的脱贫攻坚有所助益。
□本报记者 向 炜
曾几何时,深度贫困地区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代名词,全州9个县(市、区)中7个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贵州省4个同步小康最困难县中黔西南有3个,辖区2362个自然村寨贫困发生率都在50%以上,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
“十三五”期间,这里已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3.85万人,这个数字相当于黔西南州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68万人。今年上半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99.73亿元,增速贵州省第一。
今日的黔西南州经济社会蓬勃发展,5年时间30多万人搬出大山,顺利实现从农民到“新市民”的身份转换,这一切有啥秘诀?8月7日至8日,记者来到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的黔西南州,一探究竟。
山地开放+山地旅游+山地经济
“全都是石旮旯,走路拖拖拉拉。”山地是黔西南州最美的风景,也是金贵之州最浓烈的乡愁。
这里是北纬25度,有着全球分布面积最广的喀斯特山地。万峰林、马岭河峡谷、万峰湖、晴隆二十四道拐等一大批喀斯特景观,是黔西南州乃至整个贵州“山地”符号的有力代言。
神秘美丽的一面是山地,另一面则是贫穷。为了摆脱贫困,黔西南人开始重新认识大山,“金贵”之州自有贵山贵水,金贵在山水风光、民族风情、特色风物。立足当地的资源禀赋,山地开放,山地旅游,山地经济……自上而下的决策部署,让黔西南人茅塞顿开。
打开山门,黔西南就是贵州的黔西南,中国的黔西南,世界的黔西南。
“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是黔西南州向世界发出的第一封“邀请函”。2013年,全国首个以“美丽乡村”命名的高端峰会在万峰林举行。通过峰会平台探讨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山地旅游、乡村振兴等话题,有效助推了黔西南州旅游发展,已经成为统一战线服务民族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的知名品牌。
从山地开放到山地旅游,再到山地经济,以旅游为龙头的山地经济在这里快速发展,连续多年的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举办,山地旅游已经成为通过旅游服务业助推脱贫攻坚、助推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山地不仅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更是人类身心健康可依托的生态资源。通过旅游业撬动经济提速发展,促进“旅游+扶贫”深度融合,推进世界山地旅游发展、树立全域山地旅游样本,山地旅游正成为“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中国标本”。
“2019年上半年,黔西南州接待游客3885.11万人次,同比增长57.95%;旅游总收入357.65亿元,同比增长67.47%。”8月8日,在有着“中国景观村落”之称的义龙新区龙广镇纳西村体验浓郁民族风情时,陪同的黔西南州旅游局负责人自豪地对记者说。
关起门是十万大山,打开门是金山银山。山地旅游拉动,全域、全民参与,旅游与扶贫相结合,黔西南人用探索和实践,走出的一条通过发展山地旅游破解发展与保护矛盾的路子,向世界输出了山地经济的“黔西南智慧”。
“助攻团”+“先遣队”+“尖刀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地经济的有效带动,让黔西南人坚定了脱贫的信心。
2018年年初,在黔西南脱贫攻坚的决战之年,黔西南州尽锐出战,发出了脱贫攻坚的总动员令:
围绕2018年夺取决定性胜利、2019年夺取根本性胜利、2020年夺取全面胜利,立足州情实际,黔西南制定了“1123”的年度减贫摘帽计划,即2017年兴仁县减贫摘帽,2018年安龙县减贫摘帽,2019年贞丰县、普安县减贫摘帽,2020年晴隆县、册亨县、望谟县3个深度贫困县减贫摘帽。兴仁已经如期实现减贫摘帽目标,并顺利实现“撤县设市”。
如期打赢,使命催征。在火热的脱贫攻坚战场,一支支由各级党员和领导干部组成的“助攻团”“先遣队”“尖刀班”, 应运而生。
按照打赢脱贫攻坚的时间表和任务书,贞丰县、册亨县、普安县必须在2018年年内出列,实现贫困人口全面脱贫。3个脱贫攻坚“同心助攻团”从兴义市、兴仁市、安龙县、义龙新区各选派6名至7名有实战经验的干部,分别到贞丰县、普安县、册亨县脱贫任务较重的乡镇担任党委第一书记,并选派一定数量的干部到3个县帮助脱贫攻坚。
在组建“同心助攻团”的基础上,还从晴隆县、望谟县抽调33名干部,组建了两个脱贫攻坚“知行协力队”分赴普安县册亨县提前参加总攻战役,各县还分别成立“先遣队”“尖刀班”等队伍深入一线战场支援作战。
8月的黔西南,奔流不息的南北盘江两岸, 怒放的三角梅锦簇。
“在这场向‘脱贫摘帽’发起总攻的战役中,‘助攻团’‘先遣队’‘尖刀班’发挥了不同替代的重要作用。与其同时,各级各部门更是将所有精力、所有工作重心、所有资源集中到脱贫攻坚一线战场上,数千名扶贫干部以村为家,为着15.86万贫困人口摘掉贫困帽子的目标,奋力挺进。”黔西南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许新晓介绍说。
8月6日至8日,记者在黔西南几个地方采访时看到,这里处处涌动着人心思进、合力攻坚的热潮,誓夺2019脱贫攻坚决战之年的根本性胜利,成为这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信念。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黔西南的易地扶贫搬迁户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新市民”,说明他们不仅生活环境有了改变,身份也有了转变。”
“一个月收入2000多元,活路轻巧,离家也近……”在晴隆县易地扶贫搬迁居住区——阿妹戚托小镇的彝外婆刺绣坊车间里,50岁的李花妹一边干活,一边与姐妹们拉起家常。裁剪、卷边、熨烫……10余名来自安置区的彝族绣娘埋头缝制衣服,赶做一批不久前接下的服装订单。
这是黔西南州狠抓“五个体系”建设、大力实施“新市民计划”、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场景体现之一。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易地扶贫搬迁让一些贫困群众既实现了“挪穷窝”,也实现了“拔穷根”。在深入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同时,黔西南州同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和就业扶贫“两业”工作,坚持“以稳促搬、以产带迁、先产后迁”的原则,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生活好”。
在感恩塔下,俯瞰阿妹戚托小镇,一栋栋彝族风情浓郁的小楼依山而建,台阶式的建筑布局让民居错落有致,曲线坡面屋顶尽收眼底。采访团一行纷纷感叹小镇设计之精妙、合理,认为阿妹戚托小镇不仅有一个美丽的名字,还有如画一般的环境。
步入新市民服务中心,对整体完善的基础设施、优质的配套服务,采访团成员纷纷给予点赞,对黔西南和晴隆的发展也是颇有感触。
“在易地扶贫搬迁中探索实施新市民计划,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享有同等城市配套、同等公共服务、同等市民待遇,推动其快速融入新环境。”陪同的县政府副县长贺伯果介绍说,“我们还根据迁出地和迁入地的不同实际推进扶贫产业发展配套,大力培育发展食用菌产业、薏仁米产业、农村劳务输出等十大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产业促进搬迁群众就业。”
从农村搬到城镇,从农民变成居民,从田间劳作到企业务工……永久扎根城镇,农民变市民的华丽转身, 让黔西南30多万名山区贫困群众摆脱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
“我们真切地看到,他们不仅搬进了新环境,而且过上了名副其实的‘新市民’的新生活!”
在走访黔西南州义龙新区大龙潭社区、普安县布依茶源小镇、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等易地扶贫搬迁居住区期间,全国百家党报社长总编聚焦黔西南”大型新闻采访团的记者一行感慨不已,纷纷举起相机、手机,定格黔西南“新市民”的幸福“新生活”。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