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崔保仓
本色的力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萌发地和先行实践地——浙江省丽水市,透过“本底”的力量,传承红色基因,挖掘绿色资源,“红绿融合”谋发展,谱写出“红色浙西南 绿色新丽水”的时代篇章。
丽水是一座环境优美、风光秀丽的生态绿城。这是丽水的自然本底。丽水素有“中国生态第一市”的美誉,山是江浙之巅,水是六江之源,空气质量常年居全国前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已连续15年居全省第一。2019年第一季度,丽水水环境质量居全国第六,空气质量居全国第四,是唯一一个水、气环境质量均进入全国前十的城市。丽水全市犹如一座千姿百态的大花园,山水环绕、城景相依,宛若一幅绚丽多彩的诗意山水画,让人流连忘返。
丽水还是一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文化名城。这是丽水的文化本底。丽水是首批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有3项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丽水三宝”——龙泉青瓷、龙泉宝剑、青田石雕蜚声中外、享誉全球。此外,全市现存158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是华东地区古村落数量最多、风貌最完整的地区,被誉为“江南最后的秘境”。
更重要的是,丽水是一座有着光辉革命历史、丰富革命精神的红色之城。这是丽水的精神本底。1927年1月,浙西南第一个党支部在遂昌建立,在丽水大地播下了第一颗革命火种。
伟大的精神力量,是一个时代的旗帜,更是发展前进的不竭动力。眼下,丽水正大力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务实担当、砥砺奋进,为加快丽水高质量绿色发展,开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境界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
绿色的乐章
丽水被誉为中国生态第一市。2006年7月2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丽水调研时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遵循这一嘱托,丽水率先在全国开展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实践。
“护绿”为本,通过坚持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探索生态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效路径。2013年,浙江省取消对丽水的GDP和工业总产值两项指标的考核,考核导向由注重经济总量、增长速度,转变为注重发展质量、生态环境和民生改善。丽水树立了最严生态标杆,不遗余力保护好生态,突出抓好三个“最”,即实施最顶格的生态标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管理、探索最科学的生态补偿,初步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点绿”成金,通过生态+、品牌+、互联网+,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有效路径。一是积极探索“丽水山耕+农村电商”模式,创立了全国首个覆盖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的地级市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丽水山耕”,建立全产业链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农产品价值。截至目前,“丽水山耕”销售额累计约129亿元,产品溢价率超30%,品牌评估价值达26.6亿元。二是凭借生态优势成功吸引四川科伦药业、德国肖特新康药品、百山祖生物科技等医药企业到丽水投资,优质生态产品大大降低企业成本,变生态环境优势为企业竞争优势,形成了丽水生态产品利用型的产业集群。三是坚持把旅游业作为第一战略性支柱产业,促进旅游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
“革绿”出新,通过联动推进生态产权改革、流域生态补偿、金融、扶贫工作,探索“绿水青山”型制度供给的有效路径。一是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丽水以农村金融改革为契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房所有权、林权、水权、村集体经济股权等“六权”的确权和赋权,让山有了界,树有了权,地有了证,既让农民吃了“定心丸”,也让沉睡已久的农村资源变成“活”资产。此外,深入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放活宅基地及农房使用权,开展宅基地使用权租赁流转20年的改革试点。二是上下联动推进流域生态补偿。浙江在“十八大”以后,打出了“五水共治”“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等协同治理组合拳,对Ⅰ类水、Ⅱ类水、Ⅲ类水占比比上年提高或降低的,对丽水做了奖罚分明的制度供给。设立横向生态补偿资金,建立了“一江清水送下游”的长效机制。三是积极探索GEP核算。丽水多年来积极探索GEP核算,在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支持下,已经构建了生态产品、生态核算、生态指标三大体系。四是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丽水在全国率先建立随时随地可以查询的“数字档案”——“林权IC卡”,推进林地所有权、经营权归农户,林木的所有权、经营权属经营者的山林“四权分离”,实现全市2100万亩森林资源“活树变活钱、叶子变票子、资源变财富”。五是首创“河权到户”改革。将河道管理权和经营权分段或分区域承包给农户,把河道日常保洁与管理工作责任落实给承包者,承包者通过鱼类观光或是结合农家乐发展等实现溢价收益,实现每公里河道年均增收近万元,实现“活水变活钱”,真正把原有的河道“管起来、美起来”,最终实现农民“富起来”。
红色的续曲
“妻子送夫上战场,妻儿期盼保平安,待到革命成功日,翻身做主把歌唱……”日前,景宁首部“浙西南革命精神”主题情景剧《守望·红寨》被成功搬上舞台。
该剧根据景宁东坑镇大张坑村雷景三一家的革命事迹改编创作,讲述了大张坑村革命先烈为祖国解放、抗美援朝牺牲的红色故事。雷景三和侄孙、侄儿先后参加革命,有的甚至未成婚便早早牺牲,没有子孙后代,最终都埋葬在大张坑这片热土中。
如今,后人们为了怀念他们,守着村寨一直舍不得离开。全剧故事构思巧妙、道具简单、语言朴实,接地气的表演形式,凄美的音乐,平缓略带起伏的剧情,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将观众思绪带入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
大张坑村被誉为“忠勇红寨”,整个寨子依山而建,保留最原始的畲族特色,石墙、夯土、黑瓦、本木楼……这里是红军曾经战斗与生活过的地方,原为地下游击队根据地,至今还保留着革命遗址人民大会堂。
“当年,大张坑村有一支畲族民兵队,在革命战争中屡建奇功。其中,大张坑的雷景三是全国民兵模范,子孙后辈世代参军发扬继承革命精神,忠勇担当。”村民柳小红自豪地介绍道。
“《守望·红寨》真实感人。革命前辈浴血奋战,用红色沃土孕育着畲乡。我们一定要不忘先辈嘱托,把革命精神代代传扬。”东坑镇干部潘智慧表示。
重走一段红军路,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吃一餐红军饭,听一堂革命历史课……如今,各地的游客纷纷来大张坑探寻红色记忆,感受烽火岁月的激情,接受红色教育。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