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时秀敏 丁桂玲 查理达
这是一串振奋人心的捷报:
3月26日,息县入选教育部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名单;
5月9日,息县成功实现脱贫摘帽,退出省定贫困县序列;
5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督查激励通报,对2018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表彰,息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上榜,息县成为2018年度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区;
7月9日,省交通运输厅公布全省首批“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示范县”名单,息县跻身其中;
7月30日,全市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和文明城市创建推进现场会召开,息县成为“东道主”;
8月8日,全市工业和招商引资暨产业项目观摩现场会上,息县继在全市第一季度重点项目暨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又一次精彩亮相……
人们不禁惊呼:息县变了!
诚如斯言。作为农业大县、财政穷县,息县经济发展多年来一直处在全省、全市的谷底位置,教育、交通、城市建设等三大短板,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成为拉低息县人民幸福感的心头之疼。
有人曾形象地佐证息县之变:全市各项工作排名,过去找息县,要从后往前找,现在可得从前往后找!
息县人则用“四感”来表述息县之变:回到息县有归属感、走出息县有自豪感、生活在息县有幸福感、工作在息县有成就感。
息县之变,从何而来?
“息县之变,变在民心;民心之变,变在干部;干部之变,变在作风;作风之变,带来千变万化!”息县县委书记金平一语中的。
“来息县工作一年多,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全县上下都在拼,都在以革命的精神,苦干实干拼命干!”息县县长袁钢在向脱贫攻坚考察组汇报时,发出肺腑之言。
清风涤荡卯酉,作风带来巨变。解开变化背后蕴藏的神奇密码,唯有走进息县,一探究竟……
以上率下树起“高标杆”
每当夜幕降临,只要身在息县,金平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很晚。很多时候,处理完一天的公务,他还要赶到村里开展“昼访夜谈”。
多少个日日夜夜,他没有过上一个周末,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
今年已经56岁的金平,2017年、2018年先后做过两次手术,最艰难的时候,他劳累失声,只能用一块小黑板和大家交流,带病指挥着全县的脱贫攻坚大局。一次手术后,他不顾医生劝阻,偷偷地带着引流袋上班,直到一周后才无意中被工作人员发现。
夜宿村部,清晨入户,他先后深入全县近70个行政村开展昼访夜谈,老百姓熟悉了他与老乡打成一片、仿佛邻家大叔一样亲切的身影;80%的县委常委会开在一线、开在周末、开在夜晚,县委一班人深谙了班长的无私无我……干大事不惜命、干小事不惜力,三年来,金平工作在基层,身心在基层,情怀在基层。
“虽然现在息县已经脱贫摘帽,但金书记每个星期仍然至少要拿出一夜驻村!”临河乡党委书记李华感慨地告诉记者。
2018年秋季,华中师范大学息县附属高中开学在即,指挥部一班人吃住在工地,不眠不休连轴转。袁钢几乎把办公地点放在了这里,一天几个现场会,各项工作齐头推进。有一天,袁钢趁着中午和夜晚休息时间,在息高开了三个会。最后一个会尘埃落定,已是凌晨五点,学校食堂里热腾腾的馒头已经出锅。晨光中,他驱车离去的背影从此深深地印在了息高师生的脑海……
(下转第二版)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