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习芸:点滴公益汇大爱


□本报记者 王 博

新县绿和公益协会会长习芸做公益20多年了,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到革命老区新县,从广东参加志愿者到新县成立公益协会,从一名南方打工者到2016年当选“信阳好人”,她做公益就像她的名字:虽是芸芸众生,却似习习春风温暖他人……

上周末,习芸和她的志愿者团队又出现在新县饮用水水源地香山湖,开展“我在新县有块地,香山湖畔捡垃圾”活动,现场有老人、青年,还有儿童。穿着红马甲的习芸说,去年3月协会成立伊始,这里就成了“相逢每周末、清洁水源地”公益活动场地,到目前已进行捡垃圾和垃圾分类、填埋70余次,参与者上千人次。

1974年,习芸出生于陕西的富平县,其父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的首届西北农大学生,不仅是当地的水稻、玉米专家,而且“一手医术惠乡里”远近闻名。习芸说,其父墓碑上的“笃于情义、慨于救助”早已融在自己的血脉中。

1997年,习芸辞去教师工作到东莞长安镇打工,她凭借语感的天赋,很快学会了当地语言,被一家“台商协会”录用。在那里,她第一次感受到沿海大都市与内陆贫困县的发展差别,第一次遇见现在的丈夫懂得爱情的真谛,第一次知道每年的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第一次走上街头自愿献血……

《老子》中有一句话:“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习芸对“其根”的理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1994年,习芸在家乡当小学教师时,曾经带着学生参加劳动课,帮助邻居家秋收捡玉米。2001年,习芸从广东回到富平老家省亲,邻居家的大婶串门时还惦记着当年捡玉米的情景,从怀里掏出两枚生鸡蛋悄悄塞给习芸。点滴之中,习芸明白了“涌泉相报”与“施恩不报”的做人哲理。

2008年,习芸一家4口从广东回到新县,丈夫在家乡继续做自己的事业,习芸则在相夫教子的同时,以志愿者的身份找到当地的“红十字会”参加活动。2009年,习芸第一个在该县自愿捐献造血干细胞,当时竟然有人说她“有病”。同年,习芸又在该县第一个自愿捐献眼角膜,该县领导闻讯后,带头支持倡导文明新风,志愿者活动在新县成了新时尚。如今,绿和公益协会由去年成立时的十几人发展到近300人,仅习芸个人的志愿服务时长就有5000多个小时。

看不见春风看得见“芸”——绿和公益协会通过街头的“红城驿站”、志愿者抖音号、“益童助学”等,成为新时代新县文明实践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仅协会就为贫困学生捐款30多万元。2017年,习芸荣获“雷锋文化推广大使”称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