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同根三异树


袁东晖

“这就是同根三异树。”

仲夏时节,家父带我到光山县城西南四十里的净居寺(又名梵天寺),在山门左前方,指着一株古树。

“乍一看,这是银杏。”

我放慢脚步。早就听说净居寺有株奇异古树,一直无缘相见,今日方睹尊容。

“2015年7月16日下午,我实地丈量,直径1.7米,腰围5.3米,高约24米多,冠幅遮盖达700余平方米,远远望去,如冲霄碧柱,突兀寺前;置身其中,似巨伞满张,遮天蔽日。”家父说:“最让人称奇的是细一看银杏庞大的蓊郁中异生出一棵红檀和一棵翠柏。前几年柏树因雷击枯萎,侧旁又生出一棵皮树(学名构树),可谓同根三异树延绵不绝。”

“那岂不是同根四异树了?”我停下脚步。特殊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充足的阳光雨露使植物长势茂密生态奇异,一些老树主干上往往寄生其他植物,人们形象地称此现象为同根异树。

“过去还同根五异树呢!”家父笑了。台湾有个释法振和尚,俗名熊炬明,1914年生,原籍光山县城关熊家湖。据这位台胞讲,1942年至1943年他在光山县中任教,曾和全校师生远足旅行在寺里住了一晚。次晨,寺方派法师分组带领师生参观全寺,这五树同根古树最受师生青睐。他仔细观察,发现树半身处有一股向南横伸状似臂膀般枝丫微弯的地方长出一棵苍劲古柏。这枝丫因承载自身和古柏重量呈重躺向下态势。并且他还讲,有外国人把此景观编入《世界珍闻》。1949年来到台湾直到1987年大陆开放,他回到家乡再度造访净居寺。虽见古树枝叶繁茂,但那根向南横伸的枝丫却不知被何人锯断,这让他心痛不已。

伫立端详,天工造物。这棵以银杏为主体的同根异树,沐浴阳光下,熏染佛光中,葱茏的身姿、矍铄的体态是那样和谐、安详、恬愉。游人在此止步不前,如入画卷。你看那枝条,无论是挺拔亭立的主枝,还是旁逸斜出的别枝;不管是历经沧桑的老枝,还是初经风雨的嫩枝;抑或是高高在上的高枝,低低垂下的低枝;屈曲盘旋的虬枝,刚正不屈的直枝,一枝枝不欺不凌,欢喜和合,你谦我让,你友我恭,你仁我爱,各尽所能,友邦善邻,努力生长,齐心向阳,协力擎天。你看那树叶随季节变换,时而苍翠时而缤纷,风磨雨洗中奋发昂扬风骚独领。银杏叶色美丽多变,春天翠绿,夏天黄绿,秋天金黄。檀叶如槐,构叶似桑。银杏、红檀、构树都属落叶乔木,而柏却是常绿乔木。柏叶四季常青,只在冬季青里透着微红。银杏、红檀、构、柏花果期参差而发。彼此叶、花、果杂然盛茂,色彩斑斓、芬芳绽放之时更是让游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你看那根脉深入土地宜助畅茂。树枝、树叶、树根无不面向未来迸发着生命活力。农人喜爱银杏,常在房前屋后栽种,以期人丁兴旺、数世同堂、喜洽祥流。

我们来的这个季节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碧绿彩墨画,尚不能欣赏到它深秋的华美。深秋的主色调是金黄,古树舞动着金黄色点缀着绿色的连衣裙,脚踩金黄色的地毯随风欢快地恭迎远方的来客。

银杏叶型有人比拟扇形,两边对称虽分为二却在叶柄处合二成一,对立统一和谐的表象被喻为相应调和的象征。又有人比拟心形,那叶柄恰似丘比特金箭连接彼此被喻为爱情忠贞的象征。姿质伟岸的银杏淳厚古朴。银杏在风吹雨打中栉风沐雨,在严雪酷霜中傲雪凌霜,坚韧沉稳地生长,顽强的生命力被喻为健康长寿的象征。游客沉浸古树的美妙风光,视为祥树,拍照留影,共乐尧天。秋冬游人还徜徉落叶间,视为祥物,孩童掇做玩具心愿快乐永驻,学生拾做书签心愿书蛀驱除,爱人拈做信物心愿一生守护,老人捡做留念心愿美满幸福。以树论人,以人观树,人们从中衍生感悟不同的精神养分,充实丰富着中华文化。

绕树观瞻,孰不庆羡?千百年来,这古树阅历一幕幕人间悲欢,见证一次次动荡劫波。1080年苏轼谪官黄州自京师道出陈州,与弟苏辙在陈州相聚三日,于正月14日话别,“至18日蔡州道上遇雪”,过新息,过淮,“雾雨暗破驿”,游净居寺。跋涉之初“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然游净居寺后一扫往日郁闷,胸襟自始旷达。这一切缘于寺僧居仁的开悟,光山也因硕儒的到来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话说苏轼因乌台诗案死里逃生遭受阴暗政治迫害谪置黄州的路上又遭遇阴暗天气侵袭,雪雨之中,蹭蹬前行,苦不堪言。没想到途径净居寺却受到寺僧居仁的盛情款待。佛教人文关怀让惊魂失魄的大文豪顿觉身处福乡灵境。居仁领着苏轼游览全寺,边走边介绍,“寺在大苏山之南,小苏山之北。齐天保中,僧慧思过此,见父老问其姓,曰:苏氏。又得二山名,乃叹曰:吾师告我,遇三苏则住。遂留结庵,而父老竟无有,盖山神也。其后僧智顗见慧思于此山而得法焉,则世所谓思大和尚、智者大师是也。”银杏前,居仁指树告诉:国朝梅尧臣《梵天寺银杏》所写物。苏轼会意吟咏恩师诗作:百岁蟠根地,双阴净梵居。凌云枝已密,似蹼叶非疏。山门前,苏轼仰望宋真宗御笔赐额“勅赐梵天寺”,侧身请教梵字少一点何解。居仁温颜善解:赐名梵天,如此书法,圣意深远。佛门既入,凡心一点,断不可有,方可成佛。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一语点醒,苏轼顿悟,临别题《游净居寺诗并叙》相赠。抒发心声:今日复何日,芒鞋自轻飞。稽手两足尊,举头双泪挥。灵山会未散,八部犹光辉。愿从二圣往,一洗千劫非。徘徊竹溪月,空翠摇烟霏。钟声自送客,出谷犹依依。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已然精神皈依。自京师道出至净居寺一路诗作唯在净居寺用“游”字属咏自娱。经此一游,儒道释文化思想通儒于身,压抑解脱,心灵赎救,不再纠结挫辱,坎坷起伏的人生、沉浮跌宕的境遇中依然恬谈自适、情趣洒脱。至黄州后的五年“往往寄啸而逃禅”于净居寺。在这里反思自己,“不悟俗缘在,失身蹈危机。刑名非夙学,陷阱省积威。遂恐生死隔,永与云山违。”一日,他与居仁在银杏树下谈佛论经,举目四望,崇峰叠嶂,宏丽清奇,不禁脱口而出:“四壁青山,满目清秀如画;一树擎天,圈圈点点文章。”遂成佳句流传至今。在这里逢迎胜友,“幽人行未已,草露湿芒屐。惟应山头月,夜夜照来去。”一时间张耒、黄庭坚、陈慥、佛印、守诠、道潜等集于斯,良友骋怀谈经论道。寺院乘势喜筑“东坡读书堂”供其读书会友,抚平心灵创伤。此后历代达官谪官、文人墨客、名道高僧慕名前来游览憩息,形诸歌咏,净居寺遂以三教迭兴、诗城乐地闻名于世。

朝代迭更,四遭兵火。首劫880年庚子之乱,次劫1221年宋金鏖战,三劫元季,四劫明末,寇荒频仍,圮毁废芜。净居寺僧初心不泯,屡毁屡建,添寮房以安众徒,营田产以活沙弥。力募兴修,苦身坚志,甘苦同茹,艰难复兴。仅清代从1660年至1893年间丕然振举,不让前人之功。顺治时智胜大师不安化主,身亲募务,有“祖庭陵替,山僧之咎也”的自责。乾隆时梵明大师数开期会,建修装修,有“观厥成然而成功者退”的举动。净居寺于奋然兴起中圮者毕修,无者增有,殿宇寮墅,次第就叙,法像魏焕,金碧焜耀,僧徒云集,宗风兴隆。据不完全统计,到1909年寺院共有田地山林6000余亩,每年租谷13000余斤。除寺院核心区外,还有东西南北庄四处僧房群,另有散布他处的田(含今新县)53石(每石7亩)。寺产之多,在江淮地区寺院中亦属罕见。

1928年至1929年间基督将军冯玉祥部借“庙产兴学”强行“判山”(砍树)达半年左右。1938年春夏,国难当头,国共合作,寺僧主动腾僧房供“抗日军人训练班”使用,班中的共产党员日后多为省厅级干部。抗战期间新四军伤员陈慕余右脚受伤,军需张文学送至寺内由主持识机疗伤两月余,治愈返战场。

1950年山门自闭。1958年建净居寺农林场。大办钢铁时诸多树木被伐。同根三异树幸得寺僧空悟及农林场干部职工共相保护。破四旧时诸多古迹被毁,珍藏的古书字画、佛教经典集中同根三异树下焚烧。

1987年2月20日,河南省政府公布净居寺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秋最后一个寺僧空悟圆寂。1997年12月光山县政府公布:开放净居寺佛教活动场所及佛事活动。2002年5月,净居寺被确定为武汉大学宗教学系教学基地。2013年4月21日,清远法师入住兼主持,释演新任监院。其后县政府主持场寺划界,净居寺僧团有了独立的管理区域。2018年5月25日,释演新从日本唐招提寺迎请鉴真东渡带去日本的佛祖舍利子五枚回净居寺。自1979年至今,国家投资、僧俗捐资纷至,维修捐修、鼎建捐建沓来。更喜海外天台宗僧众锦上添花,2016年5月31日,韩国天台宗宗正金道勇、总务院长边春光率韩国天台宗僧众60余人来净居寺举行“天台佛法弘布世界和平碑”揭幕仪式。净居寺复兴在望。

凝视古树,千龄电逝。人们相传这古树是道岸706年建寺所植。《光山县志》有道岸“于大苏山度人置寺,曰‘净居’,于是祇施苑囿,郁起僧坊”的记载。银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二亿七千多万年前出现在地球,一亿七千多万年前遍布世界,冰川运动中绝大部分灭绝,只在中国部分地区存活星星点点,传至今日有“活化石”美誉。因其历经磨难,顽强幸存,稀世少有,人们当神木膜拜,名山古寺常会见到它的身影。台胞释法振就撰文《光山净居寺与万年神木》,将其视作万年神木了。这树、这寺,沐浴改革开放的阳光下,浸润发展稳定的雨露中,生长在民富国强的沃土上。

遥想当年,珍视当下。同根五异树也好,同根四异树也罢,纵是同根三异树,都有一共同点——同根。历史上有中国人因战乱动乱、朝代更替、生计所求、游学所需迁居他乡、定居他国。他们如同这同根的异树一样,人在哪里就在哪里把中华文化的根脉留住扎牢,在居住地与当地文化交流互鉴融合融洽,开枝散叶开花结果,共同促进人类的文明进步。改革开放后他们中的许多人回到家乡回到祖国开展文化认同与交流,同国内传承者携手共进向世人展示璀璨夺目的中华文化,在保护中传承发展,在弘扬中创新利用,在延续中创造转化。世界许多文明古国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昙花一现,唯中华文化历经沧桑历久弥新。幸是坚定文化自信,吸纳外来文化精华,吸吮本土文化营养,结合二者兼容并蓄、推陈出新的历代文化保护传承者之力。相信不久的将来,净居寺定如这古树繁花似锦般异彩纷呈,丕振先猷,胜迹常新,佛光永耀。

(作者系光山县大苏山净居寺文化研究会会员)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