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特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让“四力”从基层发力


——信阳日报传媒集团融媒体记者蹲点采访掠影

脚沾泥土 心系使命

□本报记者 段黎明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精神抖擞,总有一种力量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已经走过的岁月,常常让我在工作间隙、夜深人静时,思考一个新闻工作者所应肩负的职责使命。

7月23日,是我们《信阳日报》创刊70周年复刊35周年纪念日。

对许多人而言,拇指在手机屏幕方寸间游走的距离,也许超过双脚走过的路程,没人去计算它不经意间吞噬的时间与记忆……

“脚下有泥土,笔下见真情。”“脚力”是新闻报道的力量之源,也是记者工作的根基所在。

寒来暑往,岁月更迭。9年来,作为信阳日报社法制部的一名记者,我走遍了信阳的山山水水。“平安建设”“警徽闪耀大别山”“优秀人民警察”“信阳雪灾”等系列报道,我一路向前。在路上,体会政法干警的酸甜苦辣;在路上,见证政法干警的艰辛和不易。

与生活的多彩和不可预知相比,文字也许永远都不够精彩。但是文字可以在某个重要时期让我们慢下来、停下来,回头看看自己的路。

酷暑时节,我和同事在潢川县蹲点采访时,见到了钦佩已久的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黄春刚。炎炎夏日,挥汗如雨,清瘦矫健的他依旧干着他的装修老本行。和他聊天,感受到那种农民特有的朴实以及褪去英雄光环历练后的通达和淡定:“遇上那样的事,大家都会冲上去的。我只是个农民工,国家和社会给了我这么多的荣誉和尊重,我定要珍惜荣誉,脚踏实地做好自己。”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在快与变之中,在行与止之间,那旋转的万花筒,有一个坚定稳固的内核,它们经历时间的淬炼,依然散发出不变的灼灼光芒:那就是我们对法治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对经济更发达、人民生活更美好的向往,对仁与义的期许……

在坚持中创新,在创新中坚持,这是我们不变的信念。《信阳日报》在今天以一种全新面貌亮相,诠释着我们在变化中的坚守。

过往的日子,我们同舟共济;未来的日子,我们信念如昨!

植根基层 提升境界

□本报记者 马迎春

有人说,作为记者,他的脚下有多少泥土,他的笔下就有多少真情,他的笔下有多少真情,他的报道就有多少力量。我想,只有更多地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稿件才能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更有力度、更有温度。

6月18日至7月3日,我们采访组成员在新县泗店乡计河村蹲点采访了半个月,作为一名年轻记者,这次采访经历对我来说十分宝贵,因为基层就是最生动的课堂。

连日的采访中,采访组成员不辞劳苦奔波在革命老区新县的各个角落,在红色旅游景区感受老区精神的薪火相传,在田间地头见证百姓脱贫致富的奋斗历程,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着老区的点点滴滴。通过采访,我不仅看到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乡村的变化、百姓生活的变化,更看到了老区人民脱贫奋斗的内生动力。

采访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走进基层、深入百姓的蹲点采访可以带给记者不一样的观察角度,赋予不一样的创作灵感,更是一次增强“四力”的练兵。它让我明白:只有迈开腿,让双脚沾满泥土;俯下身,让双眼发现美好;握紧笔,让双手触摸时代;勤思考,让文章满含深情,才能获得鲜活的素材、生动的细节,也才能够捧出冒着热气、温暖人心的感人之作。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采访组将媒体融合的效果最大程度地运用到报道中。通过一张张新闻图片、一个个现场视频,新颖、形象地宣传贫困户在政府支持帮助下取得的脱贫致富经验;生动活泼地讲述发生在村庄社区里的团结友爱故事;真实热切地描绘乡村振兴美好图景……多形式、多角度、多平台融合联动发布报道,切实提升了主题报道的阅读率、点赞率,让主流声音传得更精彩、更响亮……

脚下沾着泥土,心中满是真情,新闻才有力量。这次采访让我受益匪浅,我想身处新时代的我们要更多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捕捉鲜活选题,用文字、声音和画面,讲好普通人和新中国同成长、共命运的故事,用心用情用功讴歌时代、礼赞人民、献礼新中国。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