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时事新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账本”更细致 花钱多问效


——聚焦2018年中央部门决算公开

□申 铖 孙现富

随着财政部、国家邮政局等部门陆续公布2018年度部门决算,一年一度的中央部门决算公开19日如约而至。据统计,共有93个中央部门同日“晒”出年度收支“账本”。

从2011年中央部门首次公开决算“账本”至今,决算公开的范围和力度不断加大,政府花钱更加透明、更加问效,进一步推动打造“阳光财政”。

“账本”更细:部门决算公开力度不断加大

打开国家邮政局2018年度部门决算报告,该部门去年在住房公积金、行政单位医疗等方面的支出一目了然。

“今年是实施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改革后的首次部门决算公开,按照改革后的科目编制出来的决算更加细致、准确,更好地反映出政府花了什么钱、做了什么事。”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说。

记者查阅发现,与2018年部门预算公开相比,2018年部门决算公开总数增加4个,包括退役军人事务部、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和中国老龄协会。

然而,与2017年部门决算公开相比,2018年部门决算公开总数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相关部门按照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后的新部门进行了公开。

举例来看,原水利部、原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和原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三个部门的决算,此次由水利部一并公开。虽然公开部门总数减少,但公开范围和内容“不打折”。

回顾9年部门决算公开之路,从2011年中央部门在不同时段首次向社会公开决算表,到今年93个部门在统一平台集中“晒”账本;从最初公开2张表到如今8张表;从发布简单的财务收支数据,到如今机关运行经费、“三公”经费、工资福利、政府采购等关键信息统统亮相……中央部门决算公开不断加力、优化。

“部门公开的一笔笔钱,对应着政府的一项项作为。”白景明说,决算公开范围越来越广,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不仅是如实全面交“账本”,其背后更反映了国家治理能力、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

日子更“紧”:“三公”经费继续下降

回顾9年决算公开路,“三公”经费支出始终是社会关注热点。翻阅各部门“三公”经费支出账目可以发现,账目晒得越来越细致,事项的情况说明越来越详尽。

以国家税务总局为例,由于去年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此次公开的部门决算为2018年原国税系统部门决算数据,其“三公”经费支出比2018年预算数下降42.6%;比2017年决算数下降8.8%。其中,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因公出国(境)费支出与2017年决算数相比均出现下降。

从财政部汇总数据来看,2018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合计39.92亿元,比预算数减少17.14亿元,进一步勒紧了“裤腰带”。

数据显示,与2011年的93.64亿元相比,2018年“三公”经费支出相当于“减半”。专家表示,这充分显示出近年来有关部门大力压缩“三公”经费支出的成效。

一些专家呼吁,未来“三公”经费安排可进一步贴合实际工作需要。“该严控的经费一定要严制,但应该增加的经费也得增加,从而进一步优化政府支出、提高政府效率。”北京大学教授刘怡说。

问效更多:进一步提高政府花钱效益

翻阅2018年科技部的部门决算,一份关于科技文献信息专项绩效评价报告占用了6页篇幅,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在这份报告里,专项资金在文献采集、数据加工及文献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和设备购置等方面的使用情况和效果都被一一列出。记者看到,这个项目绩效评价得分为93分,综合评价等级为“优”,体现出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良好。

“这些绩效报告内容详细,是今年决算公开的一大亮点,体现了政府理财观念更加科学,更加看重资金使用效益。”白景明说。

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是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关键环节。2016年以来,财政部逐步健全重点民生政策和重大专项支出绩效评价常态化机制,不断扩大绩效评价范围,提高绩效评价质量,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通过绩效评估,才能知道部门支出的每一项是否合理。”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说,绩效管理是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央部门通过绩效自评和重点绩效评价,对预算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和公平性进行“业绩体检”。

“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必须花在该花的地方,花该花的额度。”白景明表示,在当前推进大规模减税降费的背景下,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要进一步健全完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把有限的资金花好、办尽量多的实事。

(新华社北京7月19日电)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