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城市新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房梁在 家就在


□肖银银

“奶奶,这房梁,很特别啊!”“都50多年啦!这辈子盖了三次房,每次都是用这房梁。有时候,嫌太旧了,想换新的,又舍不得,总是个念想,就留到现在啦。”

言及此,平桥区平东街道中山铺79岁的陈金芝老人眼中噙着泪光,往事历历在目,思绪涌上心头,仿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就在昨天……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陈金芝刚成家就赶上三年自然灾害……20世纪60年代中期,陈金芝一家响应号召,从信阳县五里店乡中山老街迁往平桥镇刘洼村(现信阳高新区和谐社区),开始了农村生活,孩子们相继出生。

1967年年底,寒冬腊月里,她家仅有的2间茅草屋被烧毁,孩子们被冻得哇哇大哭。绝望中,一家人只能搬去草场棚暂住。翌年开春,在大队的帮助下,12个生产队无偿支援,并从废墟中找到一大截当初没烧坏的房梁,为她家重建了新房。

直至1982年,改革开放后,一家人从刘洼村又搬回了中山老街。彼时,祖屋已残败不堪,在翻旧房时,丈夫把从刘洼村茅草房中的那截老房梁又加了进去,全家人在城里有了2间砖瓦房。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的欲望极其单一,一边有商品粮,一边靠着磨豆腐的手艺,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大儿子部队复员进工厂、小儿子毕业当上了人民教师,也先后成家立业,不说圆满,倒也舒心,这一晃就30多年。

风雨同舟七十载,初心依旧显情怀。回忆过往,虽说遭遇了艰苦岁月的磨难,但也见证了时代之变迁……“在那特殊年代里,跟别人比算是幸运的!”从前破败的残垣旧瓦在改造中一点点古色古香起来,老人的房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那截房梁,依然耸立不倒,为这个家撑起了一片天。陈金芝老人说,“生活虽然又苦又累,不过,有饭吃有活干,孩子们能上学、就业、成家,至少都活着,要感恩党!”

如今,追寻历史脚步,感受时代变迁,行至中山老街,原本的供销社早已不复存在,从废墟中依稀可想见当年里面热闹的场景,人们购买散装的米面油、裁剪布料制作衣服,过年时一家人去购买鞭炮、春联,小孩子在门口望着柜中的各种糖果直流口水,这些都已不复存在。

对于已值暮年的人来说,70多年的时光流逝飞快,很多事都模糊不清,但是在陈金芝老人心里,那些岁月依稀可见,仿佛就是昨天,只有在大时代背景中生存过的人,才能明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她作为妻子、母亲在言传身教中培养着孩子们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性格,在历尽艰辛中始终不忘初心,坚强乐观的生活。她一生经历过新中国的成立,经历过生活的诸多磨难,经历过党和政府惠民政策的扶持,老伴儿和大儿子相继离世。目前,老人独自在小院生活,闲暇时间摆弄花草,院中的老井跟房梁一样舍不得丢弃,她说:“吃水不忘挖井人,过去生活艰苦,我们真是赶上了好时候,现在的生活,以前哪敢想!”望着老屋的旧照片,她不禁潸然泪下。半个多世纪来,一切都在悄无声息的变化,但是这房梁依然在,它如同千千万万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人们,无论时光怎样改变,无论生活怎样充满磨难,老人的信念始终屹立不倒,这房梁承载了大时代变革中永不磨灭的初心信念。

“房梁在,家就在!”结束采访前,老人这句话令笔者陷入沉思,弹指一挥间,或许这就是日子,磨平了记忆、淡化了忧伤,催走了青春、埋葬了印记、舒坦了内心…… 70年风雨历程,愿老一辈身体健康,安享晚年,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儿童的纯洁美好,拥有青年的结实强壮,拥有老人的淡泊睿智,永远焕发光彩。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