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在信阳日报社那些年


□王 瑶

近日,看到《信阳日报》庆祝创刊70周年、复刊35周年的消息,不禁想起了在信阳日报社的3000多个日夜。蓦然回首,我已离开信阳日报社10年了。10年间,变换的是城市和职业,不变的是当初离开家时的那颗初心。

由于父亲是一位新闻工作者,喜读书、爱写作,从小耳濡目染,让我一直对记者这个职业充满着无限神往,总是梦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其中的一员。大学毕业后,我如愿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然而当我真正投身其中时,才真正感受到这个职业并非我想的那样轻松、简单、潇洒、浪漫,它更多的是承载着一种责任,这种责任就是“铁肩担正义,妙手著华章”的社会责任。因为这份职业,让我更明白守初心、担使命的意义所在。

在我的人生旅途中,父母对我一直要求严格,他们时时提醒我凡事从小做起,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在我初入信阳日报社时,父亲就经常对我说:多跑跑基层,那里才有好新闻!起初,我并没当回事,心想着只有重大的新闻事件才值得写,平常生活有什么值得写的?就这样,一年过去了,我一无所获,心里不禁有些苦闷。

有一年夏天,连日的暴雨使全市防汛形势严峻,我和一位同事深入县区蹲点采访。在小潢河库区(淮河的一条支流)),我看到一位老人身穿打补丁的衣衫,在河边认真巡查,对每一处水位监测点,他都一丝不苟地丈量、比对。库区负责人告诉我们:这位老人,名叫贾俊超,年逾70,已经做了40年的“闸门守护神”。以前库区每月还给他发100多元钱,改制后,连这微薄的薪水都没有了。可老人没有任何怨言,仍然一如既往、不计名利、兢兢业业守护着闸门,确保了小潢河的安全度汛。我不禁好奇地问:他为什么这样坚守呢?库区负责人感叹道:“当初老人曾说过‘要看护好小潢河’,为了这句话,他坚守了一辈子!”

此行对我触动最大的不是那些波涛汹涌中的英雄壮举,也不是艰难险阻下的万丈豪情,而是一个古稀老人平凡但执着的坚守。这件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改变了我的人生观,让我懂得,坚持是一种精神,坚守是一种品格。

在信阳日报社工作的10年间,我无数次被采访对象感动着,也无数次用文字感染着读者。有文字相伴,我越来越热爱这份职业,看着自己顶着酷日、冒着暴雨精心采写编辑的文章变成铅字时,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满足感。到现在我仍记得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时的激动,仍记得每晚当别人进入梦乡时,我们还在紧锣密鼓地编辑稿件、校对、排版……每次走在夜深人静的回家路上,心中从未有过孤单,只有充实。10年间,我以真诚、细致的心对待她,她以累累硕果回报给我,我几乎每年都有新闻作品获得国家、省级一、二等奖。回想那些年走过的路、熬过的夜,吹过的风、受过的累,都不曾让我觉得苦,反倒充盈着快乐。

可以说,从大学校园到信阳日报社,一路记录了我最难忘的青春年华,在信阳日报社工作的10年,我完成了一个大学生向专业新闻工作者的蜕变,也从青涩走向成熟。10年里,我一路走来,相伴的不仅仅是《信阳日报》,还有那些因文字而结识的文友。

记得本世纪初时,互联网还没有普及,我们的来稿都是通过邮局传送的,每天我都会收到一大摞邮件,有打印的,也有手写的。在众多的稿件中有一封引起了我的注意:稿件用作文纸书写,蓝色圆珠笔迹,字体特别工整,写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往事,信笺上面留了联系电话和地址,作者是一位退休老人。老人的文化水平不高,但记事非常朴实感人,于是我耐心地修改。当老人的第一篇文章变成铅字时,我按照信上留的地址附上样报和几句简短的话寄了过去,几天后老人打来电话,激动地说:“谢谢你,王编辑,你修改的每个词、每句话我都认真读过了,谢谢你把我的文章改得那么好。”再后来,我每个月都能收到他的两三封信件,他写作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文采也好了许多,每次看到选材好的文章我都认真修改,然后像往常样给他寄两份样报。后来,他的儿子专门来到编辑部向我道谢,说母亲去世后,父亲非常孤独,当他看到信阳日报的副刊后,开始学写文章回忆往事,没想到他的投稿被采用了好几次,老人现在写作的热情越来越高,精神也越来越好。我真的觉得这没什么好谢的,因为我是编辑,这是我的职责。2009年,我从信阳日报社调走后,在异地开始了新的生活。2013年春节回信阳过年(我又开始启用信阳的手机号),一天我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先小心翼翼地叫了声“你好,王编辑!”确定无误后,他才自报家门,说很久没看到我的文章和名字了,曾给我打过几次电话,但一直关机,适逢春节,又抱着一线希望拨打手机号码,没想到居然接通了,言语中有抑制不住的惊喜。这个意外的电话让我感触良多,一个耄耋老者在我离开报社这些年后还记得我、关注我。

还有一位通讯员,她是一名下岗女工,多年来笔耕不辍,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后来,她随着上大学的女儿南下广东,多年的辛勤练笔使她轻松地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并加入当地文联。这么多年,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她不久前给我发微信:新近收拾旧物,翻出旧日书信,经过了数十年,微微泛黄,有你的,每期都附有样刊和一些墨迹,让我想起了那些深夜独灯相伴伏案疾书的时刻,那些从窗台飘过信使单车的铃声,那些邮差门前喊着我的名签收的稿费单……

此时,眼前又闪过在信阳日报社工作的那些日日夜夜,虽然已经离开了10年,但其实并不曾离开,因为在信阳日报社的点点滴滴早已融入我的生命,那里有我的战友,有我温暖的家。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