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齐心楼”的文明佳话


□本报记者 王 博 郭 靖 郑 琦

“齐心楼”是光山县泼陂河镇黄大塘村孙楼村民组的标志性建筑。

记者走近两层徽派的“齐心楼”,“黄大塘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几个大字格外耀眼。昨日下午,黄大塘村全体党员在此举行“庆七一、话脱贫、促振兴”主题活动。该村党支部书记黄修运说,这是光山县首个由村民组自建的文明实践场所,面积达160平方米,自去年投入使用以来,已开展类似活动10多场次。

黄修运介绍,“齐心楼”原名“七姓楼”。该组29户152人,共有黄、徐、周、李、汪、姚、钟七个姓氏。旧社会,这七姓的先辈们背井离乡在这里给地主打长工。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的先辈因相同的命运聚居在此,开始了新社会的新生活。

七姓同一组少见,文明和谐曲鲜有。该组虽在贫困县,却家家住别墅;虽共同生活几代人,却没有发生一起案件;虽“锁在深闺”,慕名者却甚多——河南省宣讲团成员贺卫华教授围绕乡村振兴主题在此调研,不禁称赞“如此乡风,河南少有”;此前,中央农办、华中师范大学、洛阳师范学院等相继来人探究“孙楼现象”。

记者从中发现了“孙楼现象”的相同与不同——

不是同姓,却如同一家。去年腊月廿九,该组村民在“齐心楼”集体过大年,团圆饭摆了20多桌。这一天,无论在何地发展的本组村民都自觉回乡。村民们自买食材、自己操办。大家在一起拉家常、谈生意、议发展,其乐融融。饭后,村民们还举办了自己的“春晚”。今年67岁的汪明远记得,这样的集体过大年从2001年开始,两年举办一次,成为十里八乡的美谈。

不是兄弟,却情同手足。“齐心楼”的前面是25户村民住居的别墅群。今年74岁的“好婆婆”徐新华说,从18岁嫁到孙楼,至今没见到吵嘴打架的现象。1995年,村民周道全第一个外出务工,现在有10多人同他一起在杭州抱团发展,每年为本组带回资金近百万元。为了共同富裕,该组还成立了红太阳合作社,社员年收入近万元。“像石榴籽一样”的孙楼人,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美谈。

不是一家,却家风一致。该组七个不同姓氏,称呼却按同姓排辈,同辈之间只有“哥”、没“表哥”,所以该组几代人没有一例通婚的。在该组,凡有红白之事都在“齐心楼”办理,只有往来没有“礼”;每次的过大年团圆饭,都是由在校的学生主动帮厨。不仅如此,孙楼的别墅都是铁栅栏、户户有水冲式厕所、家家门前有分类垃圾桶、在全县率先建成雨污分离排放系统,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样本。

黄修运说,2014年村民议事会商定筹建别墅群,按照当地旧俗要请风水先生,但村民集体做主,将每户的出路朝着同一个方向。顺着他的手指,记者在绿水青山之间看到几个红色大字,那是——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