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民
1970年,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信阳地区劳动锻炼,1972年被二次分配到信阳市城区单位上班,至今已将近50年。50年来,信阳城市发展、变化历历在目,从一个破烂不堪的小城发展到如今豫南区域中心城市,真可谓天翻地覆的变化。
20世纪70年代初期,县级信阳市总面积只有200多平方公里,城区面积也就十五六平方公里。从城北区的羊山到城南的浉河大桥也就3公里左右,从城西的陆军学院到城东的二纺机厂也就5公里多一点。城区道路主要有东西向的东方红大道和南北向的民权路(当时叫东风路),还有四一路、中山路、胜利路、新马路、人民路等,这些路大部分路段还不能通汽车。街道两旁的建筑绝大部分是小瓦平房,只有东方红大道中段的邮电局和服装厂有两栋三层混凝土小楼,连信阳火车站站房都还是大棚房。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城市建设投入更少,新中国成立30年后城市面貌也没有多大变化。
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工业学大庆”和“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开展,信阳市的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城市建设也有了较大的改变。市辖国有企业有40多家,商业有了中山路信阳百货大楼和人民商业大厦,火车站也改造成了两层楼房,长途汽车站发车到周围所有县市,市区主要道路也都铺上了柏油路面。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信阳大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深入人心,城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步入快车道。1992年4月份,我以信阳市(县级)副市长的身份参加了地区组织的赴南方改革开放先进地区土地开发和旧城改造项目学习和考察。后在信阳地委和原信阳市委的重视下,信阳市旧城改造拉开了大幕,从中山南路片区开始,火车站周围、胜利北路片区、鲍氏街片区等,一个接一个的旧城改造项目完成,一个个城市新片区诞生,一栋栋高楼耸立,一大批城市居民入住了新区新房。
20世纪80年代后期,浉河城区段改造工程被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首先是浉河大市场规划建设和浉河公园的配套设施建设。浉河大市场是学习武汉汉正街市场的经验,集销售生产住宿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模式,由政府牵头,工商局建设管理,吸引个体工商户入驻,当时成为信阳市商业的亮点,周边县市都来参观学习。浉河公园是在原浉河林场的基础上改建的,原来以绿化为主,没有游乐设施,后来经过规划完善,逐步形成了集绿化游乐健身休闲的好去处。随着浉河两岸筑堤修路工程的完成和河道清淤、两处橡胶坝的设立,浉河城区段两岸绿树成荫、河水清澈,加上几座浉河大桥的建成和美化亮化,大大提升了信阳城市的品位。
1998年信阳撤地设市以来,信阳市经济实力增强,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城区面积迅速扩大,羊山新区逐步建成完善,信阳高新区日益壮大,信阳市区的面貌更加靓丽,一条条宽阔笔直的大街,一栋栋高耸入云的大厦,一处处绿树成荫的城市公园,一座座大中小学校和医院,遍布各个街区的绿地公园和健身场地,无不体现出现代城市的繁华和新貌。
如今的信阳,交通便利,高铁高速四通八达,明港机场航班日益增多,公交线路有30多条,火车站建成南北双站房双广场。商业超市遍布大街小巷,各种服务业应有尽有,高新技术企业在新区落地生根,电商物流业迅速壮大并跻身全国先进行列,信阳市已发展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城市。
作为一名与信阳城市发展共同走过50年历程的见证者,我感到无比幸福和骄傲。如今我年事已高,不能再参与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大潮中,但我愿尽自己的努力,发挥一点余热,为国家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信阳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系浉河区政协原主席)
征稿邮箱:
dyk6227108@163.com
联系人:陈 柳
0376-622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