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时秀敏 周 涛
夏夜,濮公山下,淮河之滨,河南豫道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厂房内灯火通明。百余名工人正赶制订单,“80后”董事长赵豪带着厨师为大家送加班餐。看着眼前忙碌的生产线上一袋袋红薯深加工食品,赵豪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赵豪是土生土长的息县人。2002年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卖过酒水、经营过餐馆、开过公司,在郑州摸爬滚打10多年,被历练成为一位优秀的青年民营企业家。
“小时候,家里很穷,家乡也很落后,就想着长大后一定要多挣钱,改变家庭状况,带领更多的乡亲脱贫致富。”凭着这份朴素的情感和初心,2015年,在省城事业蒸蒸日上的赵豪毅然决然带领团队回乡创业。
创业从哪创?赵豪把目光瞄向了希望的田野。
息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水稻、小麦等大宗农作物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红薯干饭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的儿时记忆刻骨铭心,让赵豪决定另辟蹊径,围绕红薯做文章,打造红薯产业链创新企业,让“土疙瘩”变身乡亲脱贫致富的“金疙瘩”。
建基地、办工厂,赵豪一气呵成。河南豫道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立四年来,已建成了8个红薯种植扶贫基地、1个红薯育苗基地、3个生产车间、4个扶贫工厂,开发出麻辣烫、粉丝、刀削面、火鸡面等各类速食食品,仅红薯粉丝就开发出了28个品种。公司还与19家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签订了红薯种植、加工和收购协议,带动4个乡镇934户贫困户脱贫,每户每年增收6000多元,实现了“产业”和“扶贫”双赢发展。
万事开头难。2015年流转土地时,村民们都持怀疑的态度。为打消大家的顾虑,赵豪带着一些“明白人”到洛阳、周口等地参观学习。红薯还能这样种、产业链能拉得这么长、深加工效益这么好!通过参观学习,大家心中的一个个问号被拉直。
有感于赵豪带富乡邻的诚意,许多乡镇干部主动召集村民去红薯地拔草,在共同劳动中增进大家对红薯深加工产业的认识。同时,赵豪还邀请农业科研院专家现场指导,高薪聘请红薯专家长期驻地,现场指导农户种植,帮助提升种植技术。
观念一变天地宽。一时间,种红薯、加工红薯粉,干部群众纷纷参与其中。为了加油鼓劲,赵豪还时常拉上成车的红薯粉丝、特色宽粉、红薯干等到集镇上,通过组织有奖问答活动等方式,让更多的乡亲们提高种植技术。
通过土地流转,种植红薯两万亩;通过敞开收购,让农户自家种的红薯不愁卖;通过分红,让乡亲们得到真金白银;通过扶贫工厂,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赵豪用一块小小的红薯,撬动了一个产业链,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红薯大王”。
东岳镇杨庄村贫困户杨高飞父亲体弱多病,家中还有3个上学的孩子,生活十分窘迫。成为豫道公司的一员后,杨高飞每月除了3000元工资外,还通过流转土地享受每季度1000元的分红,顺利脱了贫。
不忘初心,赵豪将精准扶贫做到了极致,对贫困户精准施策:对不愿耕种的贫困户,公司流转土地,贫困户收取流转费;对想耕种的贫困户,公司提供技术、种苗、生产资料,产品按约定价收购;对想种而没有土地的贫困户,公司把流转的土地反包给他们;身体好的贫困户可自愿到公司务工,身体不好的贫困户,可到公司打短工,实行日薪制。
如今,豫道公司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发展红薯产业链,创造300多个就业机会,不仅改变了当地的农业种植结构,助推了地方特色经济发展,还带动了近千户贫困户脱贫。截至今年3月,已向贫困户发放固定分红收益600多万元。
与此同时,赵豪根据窖藏需求,采取公司建一批、合作社及种植大户建一批的方式,大力扶持自建红薯窖的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保证了豫道公司粉丝车间和休闲食品车间在息县的红薯原料不断,实现了企业、合作社和当地农户多赢发展。
希望的田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如今,河南豫道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十三五期间全国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河南民营企业社会责任100强”“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河南省放心粮油加工企业”,赵豪本人也捧回“河南省十大三农新闻人物提名奖”“信阳市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信阳市2018年度脱贫攻坚奉献奖”“信阳市脱贫攻坚突出贡献政协委员”等众多荣誉。
“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坚守初心,立足于息县中国生态主食厨房建设,把良心做进食品,把匠心做进工艺,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提高价值链、完善供应链,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努力作为。”赵豪告诉记者,他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让豫道品牌冲出河南,叫响全国,成为“中国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