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三进信阳州


□袁维龙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的家乡信阳和全国一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旧社会遗留下的山区破旧小镇,如今已建成鄂豫皖金三角的中心城市,抚今追昔,无限感慨,谨以此文献给新中国70周年华诞。

我的童年是在美丽又封闭的山村里度过的,压根不知道有个信阳城,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成为信阳城里人。后来我多次走进信阳,记忆最深的有3次。

第一次进信阳城是1956年,那年我12岁,是参加东双河完小组织的一次春游。我们30多名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早晨7点左右出发,唱着《二郎山》《五星红旗》等歌曲,沿着蜿蜒崎岖的马路向信阳市行进,马路就是现在的107国道。路两旁是袅袅炊烟的农家,如同一幅田园风光画,很是迷人。

来到城区,望不断的浉河水,在沙床上流淌,清澈见底。河边洗衣服的女子,棒槌敲衣,声传数里之外。连接浉河两岸的是一座木桥,南岸的三里店和北岸的解放路、民权路、胜利路、中山路构成主城区。房屋为清一色的黑色布瓦,寥若晨星的两层楼,算是高大建筑物了!狭窄的街道铺着大块的青石,沧桑岁月的脚步已把青石踏得坑坑洼洼、高低不平。胜利南路是商业一条街,店铺林立,人群熙攘。最南端有片集贸市场,提篮的、挑担的、卖葱的、卖蒜的、蒸馍的,人头攒动,叫卖声连天。

我没有想到世上还有这么大的城市!尽情地游玩了几个小时,始终沉 浸在第一次远游的兴奋之中,回到家里已是日落西山、月照东墙了。

笫二次进信阳城是1960年,我被东双河公社保送上河南省第六技工学校,即现在的信阳技校。学校在信阳市五里墩,那时没有公共汽车,我从家里到学校是徒步而行,穿城而过。技校校舍十分简陋,两排平房和三个实习车间,我和操着南腔北调的同学们一起在那里做着工人梦。学生都是保送去的,岁数参差不齐,年龄大的30多岁,小的十几岁,而且文化程度不一。

那时学生每月31斤商品粮指标,10元生活费,9元伙食费,1元零花钱,可买牙膏、毛巾、肥皂及理发等,条件不错。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华,饭量很大,我每星期7斤多餐票和4元多钱的菜金,5天全部吃光了。星期六早上开始饿肚子,别人开饭我躺在床上硬扛,直到星期六下午走二三十里路回家,填补肚子。1961年8月,省六技校宣布撤销,我只好又背起铺盖卷回家当农民,一生未圆工人梦。

笫三次进信阳——确切地说是住进信阳城。1986年11月,我从信阳县广电局调到信阳地区广电局筹建信阳电视台,成了信阳的市民。我住在东方红大道广电局院内,这里过去叫北塘坡,是我曾经卖柴的地方。

一转眼,我在信阳市中心城区居住了30多年。如今的信阳可谓“脱胎换骨”,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城市让我感到无限荣光和自豪。我曾创作一首民歌《会亲家:咱们信阳变化大》,和老伴在家里、在林荫道上、在旅游途中哼哼唱唱,表达心中的喜悦:今年四月二十八呀,茶文化节上会亲家呀,咱俩说说知心话呀,咱把信阳夸一夸呀,哎嗨呀嗨呀,咱们信阳变化大呀,我的那个亲家呀……

(作者系原信阳电视台副台长)

征稿邮箱:dyk6227108@163.com

联系人:陈 柳 0376-6227108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