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康松
下午5时的信阳市第九小学校园,人声鼎沸,热闹如常。本来已经放学的孩子们,此时并未离校,大家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兴趣、爱好,选择各类兴趣班,快乐地开展着各类文娱活动。
“妈妈的生日快到了,我要亲手织一条围巾送给她,冬天的时候,妈妈就不怕冷了。”市九小五(4)班学生程代想动作娴熟地织着围巾说。“我爷爷特别喜欢京剧,我在捡来的石头上画上了脸谱,准备带回家送给他。”三(2)班学生吴妙可停下手中的画笔兴奋地告诉记者。
据悉,市九小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把课后服务与落实核心素养、强调综合实践、减轻课业负担、推进德育工作,实现家校共育等结合起来,多渠道帮助学生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开阔视野、增强实践,用一系列充满智慧与创造性的教育活动,让教育成为孩子成长中最美的“陪伴”。
让志愿者担任孩子的“贴心家长”
为解决大城市下午3:30问题,中小城市下午4:30问题,教育部2017年9月启动了“课后服务示范点”建设工作,市九小被教育部教师教育司命名为首批“课后服务示范点”。
“孩子放学早,家长生计忙。”成了家长困扰已久的难题。开展课后服务,是急家长所急,助学生成长,以实际行动回应社会关切,传播教师群体的正能量的民心工程。九小校长周雁翎带领全体教师志愿者精心策划,提出“既然家长当不好孩子的课外老师,老师就必须当好孩子的全程家长!”的动员口号,坚持“学校为主、社会为辅、恪守公益性”的原则,多方联络,聘请了包括“在职教师+退休教师+大学生志愿者+家长志愿者+社会志愿者”的多元师资,集体教研,分组筹备,为课后服务成为孩子喜欢、家长放心的精品课程。
让课后服务变为“幸福课程”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历经“分析校情”“联络师资”“搭建课程” “实践总结”“完善制度”几个阶段,目前市九小初步形成了兼具特色型和实用性的课后服务课程框架。课程分“普惠课程”和“特色课程”两大板块,每周一、周三、周四进行普惠性课程,每周五进行特色课程。
普惠性课程由“校本课程”和“学习超市”两部分组成。低年级以校本课程为主,它包括“养读课程”和“成长课程”两个体系。“养读课程”中“每学期3本必读书”的指导课都是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完成的。再加上学生自由阅读的书籍,6年下来,九小的学生保底可以阅读36本不同维度的经典童书,多的孩子甚至可以阅读上百本。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这所进城务工子女学校孩子爱读书的习惯,实现“养读千日,书香一生”。
成长课程体系是根据市九小“健康、向上、尚美、乐学”的学生成长目标设计的课程体系,其中“人际课程”“跳绳课程”“劳动课程”“创新课程”“艺术课程”等都是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进行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菜市场课程”,它是根据学校被三大菜场包围,学生很多都是菜贩子女的特点,让孩子们走进他们熟悉的菜市场,观察、计算、写作、劳动,多学科混合联动式学习,在这里自然而然的发生了。
高年级在“校本课程”的基础上添加“学习超市”课程,它是根据学科学习的特点设计的自主学习课程。学校针对语文、英语这样的文科类课程设计了“硬笔书法”“脱口秀”“梦想作文”各种专项训练课程;数学则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分层走班,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让每个孩子都能尝到学习的喜悦和成就感。
每周五的“特色课程”,采取的是“社团课程”+“班本课程”的模式。社团课程面向全校,长期坚持;“班本课程”立足班级,班班不同,短则一学期,长则一年。这样随着孩子年级增高,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课程,广泛尝试,也许就发现自己一生的兴趣和特长了。
让课后服务成为学生成长的“加速度”
5月28日下午,市九小隆重举行“争做新时代追梦人”教师志愿者课后服务成果汇报活动,放学铃响后,学生们并没有离开学校回家,而是兴高采烈地参加班本课程或者到功能室、操场参加课后兴趣班。“绳舞飞扬”“蔷薇花开播音社”等16个社团,各具特色。“美绣”“手工串珠”“心随手动”“指尖花开”等28个班级班本课程,班班不同。操场上,足球小将、跆拳道达人、花样跳绳小选手正挥洒汗水,笑声阵阵,劲头十足。班级里,孩子们用悠扬的歌声、妙趣横生的绘画、苍劲有力的书法、字正腔圆的诵读充分展示着他们的收获与进步……
“我的孩子原来不爱吃蔬菜水果,自从学校开展‘果宝特攻’班本课程之后,孩子不仅嚷着要吃水果,还整天给我们说果蔬中蕴含着丰富的维生素,简直是一个健康知识播报员!”二(5)班苏玉坤家长笑着说。“我女儿喜欢跳舞,可我们平时没时间送她去培训班。自从去年她报名参加学校舞蹈社团之后变得非常自信,在今年的“六一”活动中还是领舞呢!”三(4)班余亭果的家长骄傲地告诉记者。
目前,市九小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人数达1894人,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高达98%,累计开展课后服务课程6500余课时,课后服务课程建设,激发了教师的思考,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带动了家长的参与,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教师、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捷报频传,学校先后荣获“河南省书香校园”“河南省教师发展学校”“河南省卓越家长学校”“河南省最具成长力学校”等荣誉称号。
“开展教师志愿者课后服务活动,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学生困难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具有更多幸福感的民生工程。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把课后服务做成百姓赞赏、孩子受益的民心工程,做新时代追梦人,用奋进之笔书写新时代的教育答卷!”周雁翎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市九小以真诚的爱心和教书育人的责任,把课后服务这项旁人看来是“烫手山芋”的任务,创造性地变为家校共育的载体,让课后服务成为家长夸赞、学生受益的幸福课程、民心工程;让下午4:30以后的校园成为学生成长、家长放心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