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我们早已是一家人”——记26年如一日照顾残疾邻居的“河南好人”徐继然


□本报记者 马迎春

“徐海,早饭要吃饱,多吃点哈!”5月18日早上,息县淮河办事处息淮社区附近的一家早餐铺子里,69岁的徐继然对坐在一旁61岁的徐海说道。

“他身体好,每天早上得比我和老伴多吃碗热干面。”徐继然指着体型略胖的徐海笑着告诉记者,“我们三个人的早餐10元钱就够了!”

徐海是徐继然的邻居,患有先天性智力和视力残疾,语言表达比较费力。从26年前开始,他们就已是“一家人”。

至今,徐继然仍清晰地记得1993年收留徐海时的情景。

那年11月,天气已转寒。父母双双离世的徐海靠上街乞讨维持生活。徐继然回忆道:“那时候,我们早已穿上了厚衣服。他却穿得很单薄,小腿都露在外面。看着被冻得发抖的他,我感到一阵心酸,赶紧让他进屋,给他端一碗热饭。”

“我能留下吗?”吃完饭后,徐海艰难地说出了这几个字。

面对这样的情景,当时在息县国营水泥厂上班的徐继然脑海中浮现出父亲小时候乞讨的场景。

“父亲小时候家里穷,吃不饱穿不暖,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经常大雪天出去乞讨。”徐继海回忆道,父亲经常给我们讲他乞讨的那段经历,还经常教育我:要做个善良的人,多帮助有困难的人。

看着眼前的徐海,徐继然仿佛看到了当年父亲的样子。“徐海,以后我们吃什么你吃什么,虽然我的家境不富裕,但温饱还是可以保证的。”

徐继然这一承诺,如今已践行了26年。

家里突然多了个人,妻子郭玉英一开始无法接受:“你一个人的工资要养活三个孩子,哪还有能力再养活一个人呀!”面对妻子的反对,徐继然多次劝慰道:“我们省一点,就有他的一口饭。”

慢慢地,郭玉英接受了徐海,也加入到照顾他的行列。

一家人的平静生活被1999年水泥厂的关停而打破。那时候,失去工作的徐继然每月仅仅能领取200元的生活费。

为了维持生计,夫妻俩开始上街卖菜。“那时候,每天凌晨三四点我们就起床批发菜,无论严寒酷暑,从没有停歇过。只为了一天能挣上几十块钱的生活费。”郭玉英边说边指着脸上的伤疤:“你瞧,我脸上这伤疤就是冬天卖菜给冻的。”

“虽然生活陷入困境,我们也从没想过丢下徐海不管。”徐继然告诉记者,“因为我们早已是一家人。”

把徐海当成“一家人”,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令徐继然印象最深的是2001年6月的一个夜里。“那天,徐海上吐下泻,还高烧不停。我连夜骑着三轮车把他送进医院,可能是烧得太厉害,他昏迷了三天三夜。”徐继然回忆道,“那一次,可把我急坏了!我在医院陪了他三天三夜,四处筹借医药费,反复恳求医生给予全力救治。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天后,他康复了。”

“以前的日子苦,经常搬家,但不管到哪里,我们一定会带着徐海。”提起现在的生活,徐继然微微一笑。

“徐海的衣服和鞋,可不少!孩子们每次回来都给他买衣服。这双毛线鞋是我妻子专门给他织的,怕他冬天冷!”在徐海的房间,徐继然指着一双毛线鞋说道。

以前,徐继然最担心的就是自己去世后,徐海怎么办。如今,他再也不担心这个问题。因为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儿孙待徐海也像亲人一般。

“我一直认为,徐海是我的另一个爷爷,他是我的亲人!虽然他不能像其他人一样表达,但我知道,他也很爱我们。”徐继然的孙女,18岁的徐曼告诉记者,“我的爸妈和弟弟对海爷爷也很好,每次有好吃的,弟弟总先给他拿过去。”

徐继然的儿子徐波说:“如果哪一天父亲不在了,我一定不会抛弃海叔,我会亲自照顾他,陪他度过余生。”

听到这话,坐在一旁的徐海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他眼眶微润,嘴角微微一动,用手比画着,一个字一个字艰难地说:“俺哥一家都是好人呀!”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