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依钒
“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十年前,读大学时,偶然看到,顿时心动。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既美好,又很酷。于是一直记在心里,时常拿出咀嚼。后来“初心”成了全民热词,时时处处可见。最近,我常在想,从入行之初的见习记者,到随着晚报一起迈过而立,再到如今融媒体呈席卷之势,自进入信阳日报传媒集团以来,在不同阶段,我的初心也一路进阶,大致可表述为责任心、敬畏心、自信心。
首先是责任心。非科班出身,最初,“新闻”在头脑中仅是一个书本词汇。我的第一篇见报稿件是篇消息,400多字,用笔和纸写了两个小时,修改了两遍。还好,渐渐地,我用责任心克服了陌生感和距离感,安排的采访任务,一定认真对待,遇到有价值的题材,要好好挖掘。我与新闻越来越近。
直到一年多以后,我看到人民日报记者王汉超的那篇稿子《郝堂:画家画出的小村》。开头一段记忆犹新,“一会是雨,一会是雪,去往这个豫南小村的路上,水汽淋漓,云山苍茫。”这篇1550字的稿件,记者采访调研用了8天。我细细反思,有时候那如井底之蛙一般的自我感觉未免太过良好。真正优质的稿件,外有细节技巧,内藏眼界格局,得来绝非易事。一种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说来也奇怪,多了敬畏心,“新闻”二字在我眼中、心中更加立体、饱满。再研读一篇优秀稿件时,除了表象辞藻之美,我也渐渐能够或多或少地领会骨骼结构之奇,立意内涵之深。不敷衍,不将就。敷衍一篇有价值的稿子,就是放弃一次深度学习的机会。由此,坚持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我心中由模糊随意,变得清晰坚定。
去年下半年以来,媒体处境逐渐回暖,过去几年不绝于耳的唱衰之声已经乏力,取而代之的是融媒体格局的迅速构建。在不那么乐观的日子里,我总关注着一个名字,卢新宁。这位人民日报社前任副总编辑,她出席了哪些媒体融合发展论坛?她认为主流媒体应该怎样在融合大潮中筑牢价值?3月中旬,一篇《你好,卢新宁》的公号文章迅速占领媒体人的朋友圈,“让技术成为基础设施”“做好内容是新闻人的‘初心’”“话语权依然在我,防守者没有前途。”重温那些坚毅的观点,心底凝聚出一股强大的自信心。
古人的“而立”之说,确实精辟。冲破而立之年,我不再像过去一样时常松懈。3月26日,晚报开辟新专栏“晚报会客厅”,以此为平台,我们不断尝试新闻写作模式,探索文图视频一体化发布模式,立足于高度、宽度、深度、广度,拓宽记者视野,扩大晚报影响力,提供更权威、全面、准确的信息。我们全力以赴,希望生产更优质的内容,争取优质内容更具传播力。
2019年,我给自己设定2个关键词:坚持和相信。坚持打卡《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坚持学习强国。相信日有所积,必有回响;相信不论怎样的压力之下,捧着初心,我总能交出合格的答卷;相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相信我所从事的行业始终有钻石般珍贵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