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磊
微风乍起,轻轻地拂过这片古老的茶园,也吹去了我们的遐思。走着,走着,隐隐的听到有人在说话,细听,似是采工在聊天,我们便加快了脚步,不多时,便走出了荫凉地,来到了向阳的一面,也就是《茶经》中所说的—--阳崖。
茶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对茶树的生长环境有过如下评价: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彼时,没有先进的土壤检测技术,他唯有靠自己的双脚,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地观察、记录、总结,才得出以上结论。
综合陆羽所说,如今出现在我们眼前的这片“阳崖”之茶,确可以称得上的高品质之茶,也难怪这片茶园的采工如此高兴,即便烈日当头,一样可以谈笑风生。
我们走向前去,向一个笑容满面的阿姨问道:“您这一上午打了不少吧!”
她抬臂给我们看了看她的茶篓,满满的都是茶芽。冲她竖了个大拇指,接着问道:“净居寺茶厂怎么走?”
阿姨笑着指向前方,说道:“那不,过了那个小铁门就是。”
我们顺着阿姨指引的方向,沿着水泥板路往下走去,一路走进了净居寺茶厂。
运气不错,厂房里的萎凋槽中,已经摊满了茶叶,还未进入厂房大门,浓郁的香气便扑面而来,有清香,也有花香,看来,茶叶已经开始走水了。
待我们走进厂房,前前后后,整齐地摆放了四个超大的萎凋槽,正待要细看,山主又喊了起来:“快来,快来,这里有刚采黄金芽!”
快步上前,只见满满的一槽黄金芽,打眼望去,金灿灿的一片,有些晃眼,中间也夹杂着些许的绿色,又平添了几分生机。忍不住说道:“秋日可以看到满城尽是黄金甲,没想到,春日竟可以看得到满槽皆是黄金芽!”
正当我们兴奋中,厂里的工作人员来了,告知我们他们要下班了。无奈,我们只能离开。走出厂房,山主就说:“今天晚上他们一定会做这个黄金芽的,要不我们晚上再来?”
几人相互看了看,然后重重地点了点头。
寻隐者不遇,这种事情,虽然很诗意,但是,遗憾定是少不了的,我们不喜欢遗憾,寻茶,更留不得遗憾。
为保证精力充沛,我们选择了下山休息,养精蓄锐,一切留待晚上。春日的午后,过得很快,又或者是我们几人的心急切了些,转眼夜幕已经拉开。
山主费尽周折拿到了净居寺茶厂车间主任董叔的联系方式,在朋友的引荐下,向董叔表明了我们的来意,他二话不说,对我们的来访表示欢迎。
一行人,再一次上路。此时,已是半夜11点钟,县城的街道上,空荡荡的,鲜有人影,远远的,传来几声狗叫,反倒更显冷情。老唐一路猛踩油门,不过半个小时,便又一次杀到了净居寺茶厂。
夜里的净居寺茶厂,灯火通明,几如白昼,一下车,就听到厂房里机器的轰鸣声,隔着院子,都能感受到那份热火朝天。山主给董叔去了个电话,他邀请我们进去,说自己就在厂房,刚刚做好了一批黄金芽,待会儿就做第二批。
进入厂房,一眼就认出了董叔,他留着短发,多少有些发白,好在根根竖立,显得特别有精神,面庞红润有光,说话也是中气十足,连周围轰鸣机器也无法完全淹没他的话语。
他告诉我们,自己每年都会亲自做这个黄金芽,并且每次都尝试用新的方式做。
之所以会如此,一是因为这个黄金芽是近几年才从浙江安吉引进过来的黄化品种,品质还不很稳定,他需要找找原因,用不同的工艺也是为了追求更稳定的品质。二是,这个黄金芽,真的是贵如金,产量稀少不说,它还富含氨基酸,其氨基酸含量是普通绿茶的三倍, 比安吉白茶还要高出两个百分点。
简单解答了我们的疑惑之后,董叔便开始了新一轮的炒制。
只是,与我们想象的不同,这里茶厂采用的是一条龙的流水线作业,除去最后的拣剔以及中间理条时的掌控之外,再无人工直接参与。
真个是机器一响,黄金万两。
这边把晾好的茶青,倒入杀青机中,不多时,杀青完成的茶叶便顺着传送带进入了揉捻机,揉捻完毕之后,又一路向前,解块,打散,连带着居然还有风选,再然后,就进入了理条,然后是烘焙。前前后后,共计七个人的生产线,只要鲜叶有保证,一夜可以生产出来一千斤的干茶。
本想着熬夜的我们,不到一个小时,便喝到了新鲜出炉的黄金芽。投茶入杯,静置几分钟之后,一杯金黄明亮的黄金芽呈现在我们眼前。
这让我想起陆羽的那首《六羡歌》: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我想,如果陆居士可以穿越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的话,他那“六羡”中一定会加上这样一“羡”:千羡万羡黄金芽,也曾为我留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