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给“星星的孩子”一张课桌 ——探访市残疾人康复教育中心自闭症康复部


□本报记者 徐 冉

“航航,这个橘子你要不要给老师尝一尝?”

4月1日,在信阳市残疾人康复教育中心自闭症康复部温馨明亮的个训室里,今年4岁的李航正在接受时长30分钟的单独训练。听到问话,这个留着齐刘海、闪烁着大眼睛的小男孩转头看向老师,随即将头埋在小小的臂弯里。“对老师的问话有反应,这已经比刚入学时好多了。”自闭症康复部的老师胡玉霞告诉记者。

自闭症儿童又被称作“来自星星的孩子”,主要特征为社交能力缺失、兴趣狭窄和行为模式刻板重复。从事了27年残疾儿童康复教育的胡玉霞告诉记者,自闭症孩子只要能在年龄幼小时及时接受干预训练,完全可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也可以和正常孩子一起在学校学习。

“刚开始孩子连妈妈都不会叫,对于别人叫他的名字更是完全不会理会。”李航的妈妈张巧玲对记者说,“他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旦正在做的事情中途被人打断,他的情绪便会失控,有时甚至会将脑袋在地板上撞,来发泄不满。”对于自闭症的孩子,一些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引发对孩子的刺激,为了照顾孩子,张巧玲只得辞去工作全职在家陪伴李航。她说:“现在孩子会叫妈妈,已经是最大的安慰。”

在自闭症康复部的集体课上,记者见到了很多在这里接受干预训练的孩子。据胡老师介绍,目前0岁—6岁的信阳市户籍残疾儿童,都可以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或具备医疗诊断资质的专业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书到康复中心进行申请,中心会在对儿童进行评估后,安排进入中心接受包含感觉统合、语言拓展、社交技巧在内的康复教育,费用全免。

记者注意到,在个训课的课桌上,每个孩子都有一本属于自己的训练手册。这本手册由老师亲手绘制,涵盖了涂色、儿歌、分辨冷热、目光对视等多种训练内容,还有孩子略显稚嫩的涂鸦。

“我们多数是采用亲子同训的干预模式,教会自闭症儿童的家长学会如何和孩子相处,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干预训练,这本册子也是方便家长在家中和孩子进行互动和交流。对于康复情况较好的孩子,中心还会将他们介绍到普通的学校进行融合教育。”胡玉霞介绍道。

在感觉统合课上,只有两岁半的汪旭正在妈妈的陪伴下摆弄面前的积木,看起来与普通孩子无异,而当妈妈提出要与他一起玩耍时,小汪旭突然站起将积木不断扔向墙角,仿佛妈妈并不在身边。

“孩子沉浸在一件事情中就是一种自我刺激,而这种自我刺激是致使自闭症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化和不配合的最根本原因。”自闭症康复课教师王松告诉记者。“拿手机的2G和4G网络的速度来打比方,4G网络的孩子接收信号很快,你叫他一声很快答应。而沉浸在自我刺激中的孩子不同,他需要1分钟、2分钟乃至更长的反应时间,这就需要家长及早发现并及早进行康复训练。”

“从事自闭症康复的多年工作经验中,也有值得欣慰的地方,那便是患儿的确诊年龄越来越早,越早进行干预,以后康复的效果也会越好。”胡玉霞告诉记者,不少从康复中心走出去的孩子已经能够和正常的孩子一起上幼儿园,班上有几个康复较好的孩子,现在半天待在康复中心,半天在幼儿园,已经逐步融入社会集体。

“选择当一名自闭症康复课老师,是因为自闭症的孩子其实和正常的孩子一样,需要关心和爱。”两个月前从幼儿园来到康复教育中心自闭症康复部任课的教师潘晶晶告诉记者,“自闭症的孩子需要社会公众消除对于他们的误解和歧视,只有足够的尊重和接纳,才能让他们有机会融入社会,过上平等有尊严的生活。”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