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深度报道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人口老龄化呼唤养老新模式


(上接第一版)而这与110万的老人比,该有多大的差距!

而在养老机构入驻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总计47583人。按目前的状况,养老机构存在一定缺口,特别是对于失能和半失能老人。

而且,许多乡镇私立养老院运营陷入困境,全部靠政府财政供养,步履维艰。公建民营的优点在于体制活,可提供社会养老服务,盘活了乡镇敬老院资源,提高了运营效益。在补贴方面,市区范围内养老机构补贴资金由市辖区(包括市各管理区、开发区)财政按1∶1比例分担,市属七县范围内养老机构补贴资金由县财政负担。

据悉,在建设补贴上,政府给自建房每张床位补贴1000元(分三年,分别按400元、300元、300元落实补贴),租用房每张床位700元(分三年,分别按300元、200元、200元落实补贴),接受补贴的养老服务机构5年内改变用途的,由相关部门收回补贴款。床位运营补贴按照入住老年人数量,每张床位每月补助60元。

在“双十工程”日间照料中心资金补贴上,是根据日间照料中心建筑面积和运营情况进行补贴。

近年来,为积极应对我市人口老龄化趋势,市委、市政府把建设好敬老院作为构建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不断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强化日常管理,大力推动敬老院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建设和管理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

与此同时,为发展养老服务业,我市不断深入调研,细化措施,合理规划,加大投入,强力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通过调查得知,目前我市养老机构大多数为民营机构,养老机构床位紧缺。存在批地难、消防设置陈旧、融资不到位的问题。

“要破解民营养老院生存困难局面,须加快落实相关政策,需要地方部门适时让利。在用地、融资、用工、补贴等几大方面给予民营养老院实际性帮助。”市民政局老龄工作科科长陈孟辉告诉记者。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单纯的养老服务已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老年人对医生的依赖和需求更高,养老需求呈现高、精、准发展态势。”陈孟辉说,养老这一方面,只有政府重视了,政策落实,更多的社会民间资本参与了,大家共同来为养老事业发力,才能破除我市养老工作的困局。

在“互联网+”时代,大健康、大数据正推动互联网与健康养老产业加速融合发展。多地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推动健康养老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陈孟辉认为,医养结合的“医”,更多的是指健康管理,健康管理是大数据动态的,需要新技术加以承载。要做好医生和老人的结合;社会服务中心的结合;老人和服务的结合。

陈孟辉认为,健康养老产业的兴起发展,政府在其中要起到扶持、指导、催化作用。“我们将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积极探索发展‘互联网+健康养老’等新兴业态,拓展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空间。”陈孟辉说。

当下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就是人口老龄化的形式正日益严峻。除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之外,民间资本、公益团体等社会力量对于基层敬老院的发展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公建民享 老有所养

记者近日在信阳市老年活动中心项目建设现场看到,在两台塔式起重机的联合运转下,已捆扎好的钢筋和模板相继进入地下室施工层。俯瞰工地现场,一个专为老年人打造的“老有所乐”新阵地已初具雏形。

据了解,作为全市重点建设项目的市老年活动中心,总投资约1.5亿元,建筑面积21558平方米。市重点项目办督查组组长邹俊告诉记者,项目分为文体活动、教育培训、观演展示、公共交流空间、管理用房及辅助设施5个部分,康体健身室、乒乓球室、常规教室、阅览室、观演厅等一应俱全,计划今年工程全部完工,争取2020年年初通过各部门验收并投入使用。

如何让农村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安,是民生大问题,是各级党委政府急需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记者在平桥区高梁店乡、邢集镇采访发现,针对农村养老问题,高梁店乡、邢集镇在整合现有医养资源,实现医养结合的农村养老模式方面进行了探索。创办了集养老、医疗、护理、康复、保健为一体的医养结合敬老院,探索出了“医疗+养老”的农村养老新模式,开创了一条农村养老的新路子。

自2015年和2017年开始,高梁店乡、邢集镇依托乡镇卫生院托管敬老院,由乡镇卫生院派驻医护和管理人员负责敬老院的日常运营,探索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记者采访中得知,高梁店乡和邢集镇的这两家敬老院均由乡政府出资兴建,后托管主要承担乡镇五保户和低保老人的养老。目前,两家敬老院已基本完成了房屋修缮,水、电、暖等管道设施的改造工作,老人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两家乡镇卫生院均派驻医生在敬老院24小时值班,为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每天“查房”,定期体检。

据悉,邢集镇中心敬老院入住老人28名,高梁店乡中心敬老院入住老人34人。

为拓展卫生健康服务空间,解决敬老院老人的医疗问题。高梁店乡卫生院院长甘国勋告诉记者,医养结合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一种集养老、医疗、康复、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机构。这种模式确实解决了留守老人健康和养老问题。在筹建过程中,得到了市区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市区各卫生健康和民政等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作为一名最基层的医务工作者,20多年来,在环境艰苦、工作繁重的情况下,悉心照顾农村留守老人,赢得了众多美誉。创办的敬老院是一所公益性医养结合的敬老院。这种模式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发展。

这两家敬老院是农村屈指可数的公办养老场所,由乡政府出资建设管理运行,承担五保老人、低保老人的养老。随着农村老人增多,养老正在由个体向群体扩散、由单个家庭向社会化传导,农村社会化养老的供需矛盾也日益显现。

然而,据记者调查,这两家敬老院存在基础设施和功能不完善,条件还比较差,资源闲置等问题还很突出。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上述两家敬老院只有五保户、低保户才能入住,除此以外的老人怎么入住、价格、服务都缺乏应有的标准,敬老院闲置的床位可以向普通社会化老人开放仍需政策性突破。

据了解,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不仅为入住对象提供了单纯的养老服务,而且将医疗服务容纳其中,将老年人健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既包括传统的生活日常护理,也包括医疗、康复保健等服务,敬老院与卫生院连成一体,实现了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的优势互补,不仅拓展了卫生院的医疗服务功能,使卫生院闲置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老人有病不出门,更重要的是降低了社会化养老的成本,使老人花较少的钱就能享受到更专业、更人性化的养老服务。

乡镇卫生院托管敬老院,担负了基层养老责任,如何建立一套高效运营、成本分担机制,亟需有系统性设计。甘国勋告诉记者,对于五保老人,民政部门按每人每年5018元的支付标准,仅够老人基本的吃住,医疗、精神生活等费用则没有着落。

在当前的消费水平下,如何在乡政府和卫生院之间建立一套相对科学合理的费用分担机制,目前尚无可借鉴的模式。

邢集镇中心敬老院院长万鲲表示,敬老院成立了院务管理委员会,按照管理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的要求,不断加强和完善内部管理,积极打造民政工作的亮点和品牌。制定出台《邢集镇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和《邢集镇敬老院建设和服务管理考核标准》,对供养对象、工作人员选配、院务管理、日常服务、财产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细化内部管理,规范管理办法;落实敬老院拟进院民集体考察办法,对年龄、身份、身体等方面严格把关,按照《管理暂行办法》实施;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如财务管理制度、学习制度、卫生制度、临终关怀制度等50余项制度,做到以制度管院,以制度管人;强化敬老院建设名牌效益,做到“六个一”:即保障老人每周改善一次伙食,每星期洗一次澡,每月理一次发,每季度组织一次文体娱乐活动,每年一次外出参观学习,每年发两套服装;制定具体的院内工作人员和院民管理细则,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工作人员实行挂牌服务;因地制宜发展院办经济,利用闲置地种植蔬菜瓜果,组织老人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

想要更好地解决乡镇卫生院在“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上的困局,首先要解决资金的问题。一是政府加大投入,采用积极有效的措施,在乡镇卫生院贷款利率、贷款贴息等方面重点扶持。二是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推动“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有序发展。减轻乡镇卫生院的经济压力,增加民间资本的投入,提升乡镇卫生院“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新格局。

专家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系统考虑,综合发力。

——强化人才培养。促进院校与乡镇卫生院的合作,开展定向人才培养,储备人才力量。另外,乡镇卫生院也应不断提升基层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与专业素质,在卫生院内部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

——加大政府支持。在“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发展中,需要政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应不断完善健全相关政策制度,引导乡镇卫生院科学合理转型;开通绿色通道,简化乡镇卫生院的审批流程与进度;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建议设立财政专项养老基金。

——建立养老收费体系。乡镇卫生院发展“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不能忽视公益性。在“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收费体制上,可以根据需求划分收费阶梯,按照老年人身体现状与经济能力构建合理的养老收费体制。

公建民营 共建共享

浉河区柳林乡中心敬老院属于公建民营养老模式,保持公办养老机构国有性质不变,将其整体打包委托给专业公司运营,解决公办养老机构管理体制僵化、服务功能单一及资源分配与利用不均衡等问题,增强公办养老机构活力,提升服务质量。

据该院院长唐敬夫介绍,有资质的养老机构可提供生活照料、餐饮、文化、康复、老年用品等服务,满足老年群体个性化养老服务需求。除做好辖区特困供养对象的养老服务外,还能满足辖区农村老年人的就近养老需求,大大提高公办养老服务设施利用率。

“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市里支持,区里的财政也对我们投入很大,老人们不仅享受到了硬件设施的改善,在一些软件提升方面,我们也有很大的改变。”唐敬夫说,“但是在护理人员上,还是比较缺人。现在敬老院一共有61名老人,其中五保户就有8人,而护理人员仅仅只有7名。”

调查中记者注意到,护理人员队伍的从业者以来自农村的中老年人居多,这种“以老养老”的现象已成为当下养老行业的显著特征之一。该院7名护理人员,平均年龄都在50岁左右。年龄大、文化程度低,势必带来护理水平差的问题,这也成为养老院健康发展的又一掣肘。

唐敬夫说,在世俗观念中,护理人员是低人一等的工作,没本事的人才去干这种工作,这让自己总觉得在亲友面前抬不起头来。

由于敬老院规模小、收入少,除包吃包住外,每个月能给这些护理人员开的工资也就2000多元。“我们这些人年龄大了,来这里打工就是图个稳定。要是自己再年轻十几岁,说啥也不干这活。”一位护理人员说。

不仅绝大多数下岗工人和农民工不愿选择养老护理工作,护理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也大多不肯进养老机构。去年从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毕业的刘品雯(化名)至今未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一直在市区一家社区诊所做实习护士。尽管遭遇大学生“就业难”,她仍明确表示自己不会考虑去养老机构应聘。“整天跟失能、半失能老人打交道,又脏又累,待遇还低。不光是我,周围的同学毕业后没一个人想去工作的。”

此外,精神层面得不到满足感也是造成养老护理队伍奇缺且流动性大的原因之一。

无奈之下,有不少社会养老机构只好把目光瞄准缺乏技能、又需要挣钱的农村中老年人身上。但这些农村老人没有经过护理培训、文化水平低,往往达不到就职要求,只能将就着用。

记者从民政部门了解到,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配备比例应是1∶3到1∶5,自理老人则是1∶10。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养老院,大多都难以达到这一标准。

“破解护理人员‘一工难招’的问题,当务之急是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多家养老机构负责人不约而同地说。

“养老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项公益事业,养老院本身盈利并不高,单纯依靠自身的经济实力很难确保护理人员能拿到一份满意的薪酬。”有专家建议,政府应进一步研究出台并切实落实发放床位补贴费、按照民用标准收煤水电气费等专门针对养老机构的扶持政策,同时要让养老服务人员享受到公益性岗位的优惠政策。通过“减负”,让养老机构把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改善养老护理员的待遇,从而增强这一职业的吸引力。

在岗养老护理人员专业技能欠缺,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作为养老机构,应当把这一问题提升到确保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挤出财力、腾出时间,想方设法提高这支队伍的职业素质;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加大相关扶持力度。可以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依托相关院校和养老机构建立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对符合条件的从业人员给予培训补贴或免费培训。政府还应支持有关职业院校增设养老服务专业课程,做好养老护理人员的后备力量培养和定向输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对口专业的毕业生投身养老服务业。

而要想从根本上消除人们对养老护理人员的职业偏见,光靠养老机构自身的力量显然力不从心,同样也需要政府乃至全社会共同发力。比如,政府可以对养老护理队伍中的优秀代表予以公开表彰和物质奖励,让从业者增强职业荣誉感;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文艺工作者多拍一些以养老护理人员为题材的好剧、好戏,从而让民众更好地了解这份工作的艰辛,进一步增加对养老护理人员的理解;公益组织和社会爱心人士多走进养老院,在关爱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同时,也对护理人员给予一定的资助等。

相比柳林乡中心敬老院,位于市区的五星老年公寓经营情况稍好一些。同样是公建民营养老模式。该院有35名护理员,平均年龄45岁,每年都会集中接受培训。

五星老年公寓自1998年9月成立至今,共投入资金1000万元。如今,公寓有220多张床位,入住人数从30余人增加到210人。

走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已成规模的老年公寓都存在内部设施老化、新设备迟迟未投入使用、资金缺口大的情况。不少老年公寓负责人透露,虽然政府出台文件,依据一定标准对老年公寓提供相应的补助,实际上,这些补助根本就没有到位。

“信阳市养老机构普遍存在较大资金缺口、投入少、规模小、设施简陋、更新速度慢的状况,而投入较多的又难以短期收回资金,申报资金慢,阻碍了养老机构的发展。”五星老年公寓院长陈豫璋对记者说。

记者了解到,当前,许多乡镇敬老院运营陷入困境,全部靠政府财政供养,运营艰难。公建民营的优点在于体制活,可提供社会养老服务,盘活了乡镇敬老院资源,提高了运营效益。

记者在市民政局官网上看到,其中自建用房的每张床位补贴900元;租用用房且租用期5年以上的每张床位补贴600元。而在床位运营补贴上,财政给予每张床位每月平均50元的床位运营补贴。

民政部门相关人士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政府包办包管的管理体制,没有活力,高投入却低产出。公建民营是一个不错的思路,是要打破这种包办包管的旧体制。公建民营虽然仍由政府出资,但却不再由政府直接经办,而是与市场接轨,引入社会力量,负责建设、管理、服务和运营,政府超脱于具体操作的事务,充当起真正的宏观管理、检查监督角色。公建民营,让专业人士去做专业事,提高了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

对于公建民营,有关人士建议,政府必须建立健全一系列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以及一套完备的检查监督机制,让社会力量入门有门槛,过程有监管,结果有评估,政府在公益性和营利性之间把关,才能更好完善公建民营机制。公建民营机制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推广需要因地制宜。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更重要的是从中汲取优秀的运作经验和管理机制,而不是生搬硬套,这样,改革才能顺利。

居家养老 幸福满屋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剧,养老尤其是农村养老问题压力日增。罗山县在借鉴城市养老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县农村推行“居家养老”模式,为农村老人建立了“没有围墙的敬老院”。

记者在罗山县丽水街道办事处赵园社区看到,宽敞洁净的集中养老服务中心里,十多位老人有的在练歌,有的在打牌,有的在下棋,有的在聊天;两名孝心护理员不时给老人们端茶续水、提供服务,一派其乐融融的“夕阳美景”。

截至目前,该县养老及医疗保障基本实现了全覆盖。2009年7月26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时任部长尹蔚民在一次会议上盛赞罗山县的农村养老经验,并称之为“罗山模式”。

据罗山县民政局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县总人口75.36万人,60岁以上老人12.7万人,占总人口的16.8%。

目前国内养老模式主要有三种,即机构养老、家庭养老和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在农村主要局限于公益性的敬老院,其服务对象主要是“鳏寡孤独”的弱势群体。而商业性的养老机构目前在农村尚不多见,如今,农村青壮劳力常年在外务工已成为常态,“留守老人”也随之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记者在罗山县竹竿镇胡大塘村采访时发现,很少见到年轻人,而老人和儿童留守农村情况非常普遍。

居家养老模式,既考虑到老人长期生活在家里的习惯和感情,同时又非常注重老人的精神生活,尽可能地使老人们“老有所乐”。居家养老模式在国内很多城市并不鲜见,因为城市社区集中,提供社会服务较为便利,但在分散居住的农村,如何开展居家养老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挑战。

所谓居家养老,就是老人日常在家庭中生活,同时得到社会服务支持的养老模式。因与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存在很大区别,居家养老的“低门槛”还被形象地称为“没有围墙的敬老院”。

据了解,2010年,罗山县在基础条件较好的竹竿镇试行农村居家养老,并确立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指导原则。

竹竿镇现有人口5.6万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就有7050人,占总人口的12.5%。

为节约成本,竹竿镇集中活动中心一般占用村委会办公地点,同时充分利用外出打工者闲置的房屋及闲置的学校。

同样是从资金的角度考虑,居家养老的服务对象仅限于农村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部分年老体弱的重点优抚对象、空巢老人及子女困难无赡养能力的病、残、智障、失能老人。对于其他老人,集中活动中心(或俱乐部)也免费对其开放。

竹竿镇每年都会对全镇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摸底,并建立健康档案,为确定居家养老服务对象掌握第一手资料。

居家养老服务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居家日常护理服务,二是集中活动中心服务。为此,需要选聘一批富有孝心、爱心的护理员。在护理员的选聘上,该镇积极发动群众,以民主推荐和自荐的形式,通过公开评议进行推选。

今年47岁的李继梅是竹竿镇王集村的孝心护理员,她是当地十里八村出了名的“好媳妇”。对于孝心护理员每月500元的报酬,李继梅说:“不能讲钱,人家爱心人士捐钱,我们没钱,就尽点力,做好登记记录。”

孝心护理员每天对居家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内容包括料理家务、清洗衣物、理发洗澡、代买物品、看护守护、情感交流、寻医拿药等。王集村李大娘激动地说:“生病的时候,孝心护理员帮忙洗衣服、倒茶送药、陪护,不像以前生病没人照顾,要喝茶床头床尾两头爬了。”

在竹竿镇,集中活动中心已经成了老人们的乐园。这里有电视机、牌桌、饮水机、报纸等,老人们在这里可以打牌、下棋、看电视、聊天。有时,服务中心还会请民间艺人来说唱大鼓书。集中活动和交流丰富了老人们的精神生活。竹竿镇龙桥村83岁的胡宗兰老人,儿子女儿在外打工,没人照护。“平常很无聊,在这里聊聊天。这里所有人对我很好,我很高兴,比在家幸福多了。”老人兴奋地说。

截至目前,通过合并整合,竹竿镇共有护理员29人,幸福院14所,居家养老点6所。

龙桥村的胡宗兰老人提起居家养老服务就赞不绝口:“衣服脏了有人洗,没水吃了有人挑,生病了有人上门看,想热闹就出门,真是太好了……”

竹竿镇是农业大镇,也是劳务大镇。“农村老人照顾好了,可以消除在外务工儿女的后顾之忧,这也是一种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竹竿镇民政所所长胡晓燕说。

居家养老解决的不仅仅是“老有所养”的问题,更高层次的“老有所乐”才是其根本目的。

“居家养老营造了敬老爱老的氛围,过去邻里关系、婆媳关系有点小矛盾、小疙瘩,通过居家养老的形式也得到了解决。”胡晓燕说,“居家养老是一种最温馨、最亲情、最便利的养老模式。”

作为一种“先行先试”的探索,农村居家养老如何进一步完善并建立起长效机制,是一个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据了解,高质量的护理员是居家养老效果的基本保证。竹竿镇不仅从孝心、爱心出发遴选出一批护理员,还对他们进行了培训,内容包括老人基本生活照料、老人心理卫生保健指导和老年人常见病护理及应急处理等。

深化活动内容、拓展活动空间和提高服务质量是农村居家养老服务面临的问题,“加大投入、市场化运作和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是我们下一步需要探索和解决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居家养老具有持续性。”胡晓燕说。

记者在新县箭厂河乡戴畈村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看到,该平台详细记录了服务人员从上门服务到服务结束的时间以及服务的内容。平台上每个老人都有详细独立的档案和二维码。服务人员手机下载APP后,扫描服务对象的二维码后就可以服务了,服务完成后拍照上传平台结束服务。

戴畈村现有人口1138人,60岁以上老人182人,65岁以上老人135人,80岁以上高龄老人16人。其中失能和半失能老人41人,留守老人127人,分别占老年人口的22%和70%。他们的子女常年在外务工,这些老人尤其是高龄老人、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难以得到很好的照料。

据了解,戴畈村留守、独居、空巢老年人养老问题尤为突出,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特点明显,子女外出务工导致老人通常要承担照料子孙、看家护院、农业生产三大任务,老人们要承受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状况令人担忧,且问题呈加剧态势,父母靠子女赡养的传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戴畈村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老有所养问题,按照政策要求,结合村情,依托村老年协会,本着老人优先、方便快捷的原则,开展无偿、低偿、有偿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据介绍,戴畈村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开通了呼叫热线,并公布服务机构或组织信息,供服务对象选择。当老人有需求时,可以通过电话一键呼叫系统与子女及孝心护理员,同时老人可通过电话与村老年协会联络,村老年协会可及时解决老人提出的居家服务相关需求。老人通过一键呼叫装置发出呼叫信息,系统中心平台就会自动出现来电弹屏,显示老人的档案信息和位置信息。中心工作人员随时根据警报信号、紧急呼叫或来电联系,便可通过PC网站为老人下单,帮助老人轻松对接所有资源。

记者获知,戴畈村成立老年协会,实行网格化管理,同时,居家养老服务还可以享受到政府补助每人每月150元。老年协会聘请8名戴畈村留守妇女为孝心护理员,定期开展居家养老服务。

“我们的初衷就是为村里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慰藉老人孤独的心灵,解决老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外出务工子女的后顾之忧。”陈孟辉介绍,从最初的见面打招呼、陪散步、拉家常等精神慰藉,到助洁、助餐、助医、助行等服务,孝心护理员走进村里老人们的家中,与老人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和亲情,不少老人都把孝心护理员亲切称为自己的女儿。

“戴畈村老年协会居家养老服务活动把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传统美德与应对人口老龄化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德孝’文化相结合,营造出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也为子女做了示范,促进了家庭代际关系和家风的良好转变,对下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谈及老年协会的好处,新县箭厂河乡党委书记胡冕赞不绝口。

民营独资 医养结合

在息县城关镇南街,穿过弯弯曲曲的小巷,有一处整洁的庭院。院落不大,但亭台楼榭,绿意盎然,健身器材一字排开,共有100多位老人在这里安度晚年。这里,就是息县下岗职工岳德珍创办的康乐敬老院。在息县,提起岳德珍,很多人都知道她的“小千元大民生”故事。

一传十,十传百,入住的老人由几个发展到几十个,岳德珍的事业越来越红火,政府对社会养老的保障也越来越多。2009年,在政府50万元贴息贷款的帮助下,岳德珍在原址上新建了占地9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300平方米,拥有63间住房、200多张床位的康乐敬老院。慕名而来的老人越来越多,最多时这里入住了126位老人,护理人员就有20人。

“这一百多位老人全在我脑子里。每个人喜欢吃啥、啥脾气、啥毛病,我都了如指掌。”提起老人,岳德珍展现出明朗的笑容,“老人高兴我就高兴,让他们吃好穿暖,每天都健康开心,就是我全部的寄托!”

敬老院里的老人,年龄最大的97岁,最小的48岁。有的刚入院时性格孤僻怪异,不愿与人交往,后来都成了开朗的“老小孩”。更多的则是腿脚不灵便、体弱多病,但住上一年半载,他们就行动自如、吃得白胖了。

全院一百多位老人,有一半是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全护理老人,小便在床上时有发生。太脏太累,有些护理人员干上一阵就一走了之。而在岳德珍的眼里,早已没有了性别观念,不管男女,她总会认真地用热水为他们擦洗干净,把被褥晾晒暖和。为让老人用上干净的尿片子,岳德珍从缝纫店买来许多碎布,亲自缝制。

在岳德珍的办公室里,挂满了老人的子女们送来的锦旗,还有市县领导、各界人士关爱老人、敬献爱心的照片。

“我是一个苦命的人,经历过生活的坎坷波折。敬老院让我打心眼里感到自豪、光荣。”岳德珍的白发在阳光下,发出和暖的光芒。

在信阳信钢医院颐(医)养院,楼上能看病,楼下能养老,每天有医生巡诊,有护理人员照顾,发病时可最短时间得到治疗……这种既能养老又能看病的“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是许多老年人的梦想。

工作人员始终如一地用爱心、耐心、细心、关心来照顾好每一位入住的老人,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家一样的温暖。

他们根据老人的身体情况、个人喜好、营养需求精心定制每周的菜谱,真正做到科学营养搭配,让老人们吃得舒心健康。

陪老人们拉家常,与他们一起吃饭,他们就觉得非常开心了。对于老人来说,需要的不是什么名贵的东西,他们最需要的是陪伴。

颐(医)养院的护工们用一种最朴素的关怀和爱,温暖守护着老人们晚年的幸福时光。在颐(医)养院,不定时会有护工帮助老人洗澡,老人们也渐渐没那么害怕洗澡了,颐(医)养院的工作人员每隔两个小时还会到房间探视一次。还有不少社会义工团体,比如“同心慈善会”等常常会到颐(医)养院看望老人们,并带来欢乐,这让爱热闹的老人们很是开心。

除了生活有人照料,精神上也丰富了许多。李老汉很喜欢下象棋,之前他女儿找遍了小区,都没能帮父亲找到棋友,如今在颐(医)养院,有很多共同语言和生活习惯的老友,李老汉在这里找到了快乐。

据了解,该颐(医)养院,设在该院外科楼一、二楼,面积2500平方米左右,房间共计57个,床位110余张,可入住老人126人,目前实际入住老人68人。颐(医)养院坚持以“老人为本”的服务宗旨,以“奉若父母,情同亲生”的服务理念,依靠完善的设施和优质的服务,让老人住得舒心,子女放心。

记者通过走访发现,目前我市各县区医养结合形式的养老机构也建设不少,但是上规模、有条件的还是少之又少。

作为近几年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通过将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养老保障模式有效结合,实现了“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保障模式创新,已经成为政府决策部门及学者们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专家建议,要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积极构建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要注重养老意识与医养结合的重要性,并努力打造“医养结合”模式,将健康管理、慢病管理、疾病康复、专业照护、生活娱乐融入老年人晚年生活中,最大程度恢复并维持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充分享受晚年生活。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