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在当前世界范围内价值观较量日趋激烈、国内各种思想观念日益多样的形势下,认真研究价值观建设的基本规律,创新价值观培育的方法途径,准确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具有重要意义。
深化理论研究,以理论的彻底性增强说服力。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凝练,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理论自觉。让人们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需要深化理论研究,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穿透力和说服力。纵观历史,任何一个时代和国家的价值观建设都是以理论的完备性和彻底性为基础的。西方启蒙运动以来,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观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离不开卢梭、康德、密尔等思想先驱的系统阐述。中国儒家价值观之所以能够传承2000多年,也离不开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等历代先贤的深刻阐述。今天,我们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需要坚实的理论支撑。应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基础上,建立具有时代特色、中国风格的价值观话语体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将“三个倡导”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时代特征、历史底蕴阐释清楚、分析透彻,以理论的彻底性和完备性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力量。深化理论研究,还应善于解疑释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理论问题讲清楚。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类文明共同价值观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等等。只有将这些问题回答清楚了,才能消除人们的模糊认识,进一步增强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强化舆论引导,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传播力和感染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生动感人的事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讲活。发挥主流媒体优势,通过开辟专门栏目、刊播主题公益广告等形式,扩大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晓率;善于用日常事例、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道理讲明白,深化人们的认知认同。各级、各类媒体应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不能片面追求点击率、收视率。充分发挥文艺作品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的作用,引导鼓励文艺工作者多创作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精品力作,使大众传媒和文艺作品成为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的主渠道。在互联网时代,还应善于运用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现代传播手段和动漫、微电影、手机视频等新兴文化样式开展宣传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力。对于网上的各种消极言论、错误思潮,要据理力争,积极引导,放大正面声音,传播网络正能量。
以青少年为重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从青少年抓起、从学校教育抓起。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将“三个倡导”渗透到中小学思想品德、语文、历史等课程中,使学生在接受知识训练的过程中受到价值观熏陶。区分层次,形成大中小学相互衔接、各有侧重、梯次推进的价值观教育格局。如小学阶段主要是讲好故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中学阶段应讲清道理,培养学生的价值认知能力;大学阶段应讲好理论,提高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深入研究当代青少年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更加注重环境营造和实践养成,把价值观教育贯穿到学生课外活动、学校日常管理、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亲身体验中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构建长效机制,将核心价值观建设体现在各项制度建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只有贯穿、融入到制度体系中,才能获得人们的坚定认同;只有强化制度保障机制,才能扎实推进。这就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建设中,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策导向、制度安排、体制机制。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推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普遍运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宪法法律权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良好氛围;融入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中,进一步更新治理理念,提升治理能力,特别是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用诚信制度强化诚信观念、惩戒失信行为,让人民群众在制度阳光下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温暖。强化制度保障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化、规范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企业规范、学生守则中,使之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根本遵循。进一步优化制度环境,建立健全制度保障机制,降低做好事、行善事的成本,利用制度的力量扬善惩恶,向社会传递清晰的价值导向。
丰富实践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实践是道德养成的最佳途径。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引导人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精心设计载体、搭建平台、创设情境,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特别是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常态化和志愿服务制度化,把学雷锋活动和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志愿精神。充分利用各种礼节礼仪形式和民俗活动,发挥好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重要民族节日和民俗活动的载体和平台作用,推动人们在开展传统民俗活动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注重示范引领,形成人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局面。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党员干部的言行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影响社会风气。党员干部应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切实把为民、务实、清廉作为道德操守,用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以坚强党性和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民风改善。公众人物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容易产生示范效应。知名主持人、影视体育明星、知名专家学者、畅销书作家等公众人物应加强自律,以嘉言懿行回报社会,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和大力推广者。做好网络意见领袖、网络作家、签约作家、自由撰稿人等特殊知识群体的工作,最大限度发挥他们传播知识、弘扬正气的作用。深入挖掘和宣传百姓中的“最美人物”“身边好人”,引导人们见贤思齐、择善而行。动员农村和城市社区结合实际,组织基层群众自主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