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传军
大别山腹地——河南信阳是革命老区,也是贫困山区,所辖县均是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值此脱贫攻坚拨寨之当口,信阳决胜脱贫攻坚任务之重、压力之大前所未有。开展产业扶贫,决胜脱贫攻坚,检验着这一方土地上企业家的情怀和担当,更是检验工商联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四个意识”的试金石。
从县域经济角度看待产业扶贫
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基础,而产业又是县域经济的基础。产业发展了,县域经济强大了,农民才有坚实保障,贫困才会失去土壤。脱贫攻坚工作是近年来政府的中心工作,产业发展却是县域经济的永恒主题。信阳市工商联站在发展县域经济的角度,用更高更远的眼光来谋划产业扶贫,推动发展扶贫产业。
从中央到省再到市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不仅出台很多扶持政策,而且采取了很多过硬的落实措施,这是贫困地区发展产业难得的历史性机遇,这个机遇过去没有,今后也不会有。信阳市政协副主席、工商联主席陈豫在全市统一战线决胜脱贫攻坚暨深度推进“百企帮百村”工作会议上,要求全市非公有制企业把握大势,抢抓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助推企业发展。
用工业理念开展产业扶贫
信阳市跳出扶贫抓扶贫,用市场引导产业发展,用工业化理念开展产业扶贫。
突出地方特色。
信阳市工商联引导会员企业立足传统农业大市,发挥企业比较优势,结合谋划公司总体发展规划,编制产业扶贫规划,把培植壮大产业贯穿于实现企业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和推进脱贫攻坚的全过程。
灵山茶叶公司传承信阳种茶悠久历史,建立以土地入股的合作社,成立河南省茶叶集成创新与发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构建“公司+农户+基地+协会+专业合作社+科研院所”的产业模式,发展无公害茶园5万亩,创新研发出茶产业科技产品十几个,实现了荒山种茶、保护生态、带动周边的积极效应。
金豫南面粉有限公司依托淮滨县的优势特色产业弱筋小麦,实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点,建设1万亩优质弱筋小麦标准化种植基地、粮食仓储、烘干设备,完善弱筋小麦初加工配套设施,配套村级服务中心,带动三个乡镇2000户农户从事弱筋小麦生产,不仅从农业增效中获益,而且从二、三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中分享利润。
发挥资源优势。
信阳地处淮河流域,气候光照适宜、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在河南省具备推广“稻虾共作”、大规模养殖小龙虾的独特自然优势。
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流转土地1300亩开展“稻虾共作”,生态种养,实现“一水两用、一季三收”,亩均纯效益2000元至3000元。龙头企业河南宝树水产有限公司建成小龙虾种苗繁育基地550亩,年产小龙虾制品2000吨,产品通过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获得出口欧盟、美国卫生许可注册证书。
一个企业的发展带动了一个行业,一个行业的前行推动了一个产业的集群,改变了农民的种植习惯,让农民增产又增收。
创新发展机制。
信阳市实施品牌带动工程,育品牌、抓创新,以品牌带动、创新驱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河南黄国粮业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糯米精深加工,主持制定了糯米粉行业国家标准,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和糯米产业工程技术中心,主导产品“黄国”牌糯米粉、大米双双通过了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黄国”牌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其凭借优良的品质和信誉,赢得了“三全”“思念”“科迪”“湾仔码头”等速冻食品巨头的青睐。公司通过“订单农业”及其辐射带动的种植面积有30多万亩。
建立产业利益机制。坚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树立农户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优先保护贫困农户利益,鼓励龙头企业采用收购原料、技术服务、保护价收购、超额利润返还等形式保证贫困农户利益。羚锐制药联合河南省农科院进行技术攻关,在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农户间建立起“责任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为农户传授种植技术、提供收货渠道,既保证了企业产品原材料的品质产量,又带动当地形成了规模化的中草药种植,为贫困农户带来优厚的种植收入,也解决了外购中药材资金外流难题,节约了企业成本。
用感恩的心做好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是企业回报社会、履行社会责任、传递社会正能量的生动展现,是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代表着企业心怀天下的人文情怀。
信阳市固始商会向固始县张广庙镇杨井村捐建一座260万元的光伏发电站。光山县诚信实业有限公司在实施产业带动、增加农民硬收入、增强致富硬实力的同时,先后出资100多万元,为6个贫困村修建水泥路、排水沟、整修大塘,改善人居环境,凸显美丽乡村魅力。目前,全市已有321家非公有制企业参与产业扶贫,投入产业扶贫资金24641万元,帮扶贫困人口31934人。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核心,是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根本。企业家在农村这个大舞台,既帮扶农民实现脱贫,也找到了机遇、发展了企业、升华了人生。羚锐制药、昌佳农业等一批企业通过产业帮扶,找到破解企业发展瓶颈的钥匙,呈现出跨越发展之势,榕基软件园、林志科技孵化园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发展迅猛,同时,企业家们也加强了对农村农民的了解,加强了对国情民情的认识,增强了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锤炼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企业家精神。产业扶贫名副其实地成为实现“两个健康”的广阔舞台。
(原载2019年2月12日《中华工商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