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特 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报答父老乡亲是我一生的心愿


口述:黄久生(潢川县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书记)

整理:本报记者 龚立堂

农历腊月廿三(1月28日)是小年,我又像往年一样回到家乡,给全镇700多位鳏寡孤独老人送上“新年礼包”:35000斤大米和5600斤猪肉。我刚到敬老院,大家就围上来紧紧拉着我的手不放,跟我有说不完的贴心话。23年的感情,我与这些毫无血缘关系的老人们情同父子母子,他们早已把我当作自己的儿子。

1965年,我出生于潢川县双柳树镇晏岗村。我6岁时母亲去世,留下我和4岁的妹妹、2岁的弟弟,是“东家一碗饭、西家一件衣”把我养大。18岁那年我进城务工,从一名提灰搬砖推车打杂的小工,慢慢做到了中建七局一公司项目部经理。

致富不忘本,常怀报恩心。乡亲们的帮助在我幼小的心中播下了仁义善良的种子,我从小发誓一定要报答乡亲。从1996年开始,每到春节前,我都会为村里的孤寡老人和五保、低保、特困、伤残老人送去衣被、米面、肉、油和现金,23年从未间断过。2008年,我为鳏寡孤独老人在双柳树镇捐建了一所敬老院,除国家给的补贴资金外,其余费用全部由我个人承担,包括给老人养老送终。

我竭尽所能,不仅让双柳树镇鳏寡孤独老人“老有所养”,也让青少年儿童“幼有所学”。2014年我在家乡援建了“晏岗村久生希望小学”,2016年起我每年为双柳树镇优秀学生颁发奖学金,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并对优秀教师进行奖励。同时,还让青壮年农民工“壮有所为”。早在2004年,我就积极响应当地流动党员服务管理“金桥工程”号召,推动成立了潢川县双柳树镇驻外农民工党支部。通过开办农民工夜校,让家乡贫困户转移有门路、就业有技术,大别山老区12000多名农民工兄弟因此端上“金饭碗”,每年为家乡带回3亿多元的劳务收入。

不仅如此,我们参与建设的工程还先后两次获得建筑最高奖——“鲁班奖”,1项国家优质工程和60余项省市优良工程,我所在的团队被称为“河南建筑界的铁军”。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