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冯 源
新春将至,许多人要备上年礼,探亲访友,也有不少人选择旅游过年,利用长假饱览大好河山、异域风情。在安排旅程、打点行囊之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携“礼”同行,文明出游。
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文明旅游已成为广大游客的共识。珍惜生态环境,维护公共卫生,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文物,出门问禁,入乡随俗……这些旅游礼仪规范被普遍遵守。但是,游客中总有“害群之马”:或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或攀折花草名木、涂刻建筑古迹,或争座插队、横行霸道,更有甚者稍不顺心就破口大骂,挥拳相向。
这些行径与旅游的本质背道而驰。古人云“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现代旅游产品同样具有公共属性,无论是免费还是收费,基本都不排他。因此,游客失礼甚至无礼的行为,就是越界侵害他人权利。“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只有具备审美意识的人类,才会惊叹于自然奇观,感慨于历史遗产。文明愈进步则旅游愈发达,相形之下,无礼之举愈发显得格格不入。
在人人都有摄像机、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当下,游客不文明的行为每每引发公众强烈不满,无礼游客极易“被网红”。同时,旅游主管部门实施的黑名单制度也让“恶客”无所遁形。这些都是文明旅游所必需的外部约束,但要消除不文明现象,关键还在于每一名游客以“礼”自律。
礼仪是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而旅游中有着大量的人际交往。“敬人者,人恒敬之”,对他人多一分谦让,他人也会回报一分尊敬,若自我膨胀一分,自然也会被他人小看几分。“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游客有礼的言行举止理应成为靓丽的风景线。
(新华社杭州1月3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