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时宣)去年以来,浉河区通过“选苗子、打底子、搭梯子”,积极打造素质精良、能力突出、群众公认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为村级组织建设注入源头活水。
广开门路“选苗子”。浉河区盯紧在外务工人员、在家从业致富能手、优秀党员、高校毕业生“四类人群”,通过开展认岗领责活动、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等形式,物色热心公益事业、关心村集体发展、善于做群众工作、有较强影响带动能力的“苗子”,作为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对象。对有培养潜力的在外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通过短信、微信定期发送村情动态、展示村情变化,邀请他们回乡工作。对有任职意向的,纳入村级优秀人才储备库管理。严格民主推荐程序,按照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公开推荐、乡镇党委综合考察的方式,确保推选出来的后备干部政治过硬、群众认可。
精心培养“打底子”。浉河区建立全区330名村级后备干部数据库,实行“一人一档”,建立包村科级干部、村两委主职“2+1”结对培养责任制,对口帮带后备干部,全程记录管理使用情况。加强村级后备干部培养锻炼,每年集中培训不少于2次,不断提升政策理论水平。结合个人特长,设立扶贫帮困、治安维护、纠纷调解、环保监督等岗位,引导他们积极融入村级管理。对于个人能力突出的,抽调到乡镇机关以干代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升综合协调能力。
管用并重“搭梯子”。浉河区实行每月一谈话、半年一述职、年底综合评议制度,加强动态管理。按照“能进能出”原则,对连续两年综合评议不合格的,取消其后备干部资格,并及时补充优秀人员进入后备干部队伍。对表现突出、在群众威信中较高的,通过评先评优、典型宣传等方式,扩大他们在村民中的影响力,积极推荐其参与村两委换届选举。在今年村两委换届中,共107人被推选进村两委班子,有效激发了村级后备干部扎根农村、奉献群众的热情,建强了乡村振兴“主心骨”。